App的可疑是预设条件排除还是智力筛选
(2025-03-11 13:26:02)
我们常常在社区群收到防诈提醒 也会配有一些案例 做为普通人如何能有效的防范电诈 这可能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一般的提法是不要下载陌生的App 可陌生很多时候会披着看似熟悉的外衣 其次很多有益的商业应用程序 在你未使用之前也算是陌生
可其并不具有危害性 反倒是很多未经你同意出现在你手机上的App让你更担心 即可以随意进入后台操作的暗手 同样可获取你手机收支信息
而我们自己一旦碰到不当的转出 不管是不是被骗 几乎都无法找到讨回的常规路径 寻求帮助也只是登记入册 能不能要回来则是另外一回事
在这里我们只能咒骂骗子太狡猾了 电诈技术升级太快 防范的置后效应有时堪称跛脚 App的发布需不需要许可证 存不存在网络App监控
有没有禁止条款 隔离不正当应用程序(App)进入公众网络 或者换个说法入口监控更象选择性收费站 不管你的车是偷的借的
或是不怀好意的进入 高速路提供者皆不担责 普通人如何能练就出辨别真假的火眼金睛 吃亏多了就有经验了
电信运营商与网络平台及社区群的警示性提示 表面看都是出于好心 实则变相设置了选择性难题 换言之可疑本身既可疑 如何正确的选用App
也许成为技术活 猜想哪个可疑 同样是件麻烦事 就象每一个推荐者都怀有各自的心思一样 盯着你口袋看的人 不一定是小偷
哪是什么人(隔壁老王)
前一篇:三八说三八
后一篇:防诈提醒是社会性服务还是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