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过后的如释重负为何没如期而至
(2024-05-27 15:59:39)
当防控退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我们对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似有憧憬
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人都对放开管控后的经济环境抱有良好的预期 包括所谓的报复性消费 结果并未如期而至
这时我们是否该回过头来检讨为何似有共识的观点 最终却未能如愿 差在什么地方 曾经受到阻碍的地方已经拆除
可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在埋怨钱太不好赚了(好象过去赚钱容易) 在这里赚具有怎样的社会属性 反过来曾经透支消费的诸多群体
共同面临还贷的临界点 这从所谓的八亿人有负债的数据中可见一斑 既使有能力还贷的借款人 面对车房贷也会心有余悸
我们需要一什么样的生存空间被各种算法返复演绎 推断值与不值的生命过程 业已成为剔除情感的利益交换 感动沦为廉价的脑门一热
而冷静思考更象是狭隘的利益算计 苦日子相对的甜的味道是不是人工加入味剂所致 人文主义的温情淡淡消弥 人性脆弱的一面鲁莽地展现出来
意义演变成自我裁量的戒尺 你占有的社会资源决定了你的社会价值 尽管这对他人并不是个友善的存在 但它实实在在给你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对于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还是不是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加杠杆人为的制造压垮自己的重量 贪婪是内心想象力的给予 还是无知的无畏尝试
也许什么都不是 只是受到限制时的期许 没有钱我们该如何生活 这也许是更为现实的窘境 但相对于无力还贷的损失 无债者大概只需温饱
相对简单的述求造就了相对简单的生活 记得那部老电影的台词 你现在跳 还是不跳(网络上有一表情包 附带一句
我实在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