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iddle/68704495gc5cfe1fcfcc9&690
本文发表于《女人100%》2012年7月14日第21版。
电子版见:http://paper.dzwww.com/xcb/data/20120714/html/21/partindex.html
“不甘心,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放手吗?”孔希十分坦率,句句都是心里话。是什么原因让她这样欲罢不能?让我先来讲一个心理学家做的实验。1927年,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乙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这种解答未遂的问题深刻地留存于记忆中的心理,叫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心理学认为,人有一种完成欲,就是做事有始有终的驱力。比如,看一部电视剧,明明知道是部垃圾泡沫剧,但每晚还是要守在电视机旁,坚持看到大结局。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在人的初恋记忆中更明显,得不到的是最好的。当杨果说“我们做普通朋友吧”时,对于孔希来说这是“被”结束的恋爱,她心有不甘。在她对杨果做了理智的分析而决定分手后,蔡格尼克记忆效应依旧起作用,如果此时孔希找到一个在某些方面与杨果有些类似的男友,也许会因“替代满足”而重新恋爱,偏偏她谈了一个与杨果无任何相似之处的男友,于是她又回去完成“未竟的恋爱”了。
当孔希认识到是什么原因让她一再回到自己怎样都看不起的男友身边后,或许就会接纳自己、原谅自己,更有力量摆脱“初恋咒语”了。就算摆脱不掉,也可以妥善地将其放在身旁,当它闹事时,告诫自己这已不是爱情。慢慢地,初恋就会成为背后的风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