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文化与石佛寺古镇
(2011-01-22 15:57:31)
标签:
杂谈 |
镇平文化与石佛寺古镇
用“楚风汉韵”一词,来概括镇平古文化,比较经典,比较聪明。以秦岭余脉伏牛山为界,北坡进入中原,那里是中原文化也就是汉文化繁荣发达的地方;南坡则直向荆湘、三苗之地,这里则是楚文化挺起又推广四海的地方。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实为两种文化类型,或者说是两种文化精神。具体说,殷周之际,中原文化经过了自然宗教和向伦理宗教的转换,而楚文化则没有这样的转化,秦汉之前仍处在自然宗教阶段;殷周之后,是中原文化之英雄时代终结,而楚人则把他的英雄时代一直保持到战国时期。可以这样说,中原文化之类型,重在实用理性,重在治国平天下,而楚文化,则重在超实验理性,重在艺术人生。若以战国时代的几位思想名家区分,孔子和墨子可视为中原文化的代表,而老子和庄子则又可看做楚文化的代表。如果,弄清了这两种文化的界限,我们就可跳出来,仔细的审视我们对镇平古文化的界定了。
一、
楚人的艺术化精神对于镇平的影响
楚氏族,原是诞生在嵩山一带的一个部族,因遭中原部族歧视和追杀,后流迁于伏牛山的前怀,而且,多居于镇平的杏花山一带。这支部族后来到陕西丹凤的楚山楚水之间立国、又经丹阳、江陵强国后,于公元前688年北上灭镇平古吕,从此,镇平归楚,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楚,这440年间镇平一直属楚国籍。从公元前3000年,楚氏族的早期流迁镇平,到公元前688年又重回镇平,楚王室为了赢得土著居民的支持,“变服从俗”,与土著人融合一体,通过若干代的婚姻和文化习俗的交流,使所有的种族模糊不清,形成了一崭新的群体。这一群体,就是镇平族的原始,也可叫做镇平楚氏族。这一氏族随着朝代的更替,从秦汉到明末清初,始终在这里繁衍生息。明末时,因战乱和瘟疫,使这里人口锐减。据史书记载,镇平地域仅存“千五百丁”或“千二百户”。这“千五百丁”,和后来从山西、江西等地迁来的域外人一起,才构成了如今的新镇平族群的主体。
楚人性格直爽、强悍、好激动。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楚人剽劲,易发怒。”即是说楚人不擅伪饰,不会遮掩。他们敢爱敢恨,敢斗敢死,同时又万般柔情,对自然美,对造型美,有着直透的喜爱和体悟。所以,他们热爱艺术,能歌善舞。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些著名乐师,均出自楚国。例如钟子期,又如伯牙。
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说楚氏族?为什么要在这里讲楚氏族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因为,它们对于镇平的后世影响太大了。
从镇平的出土文物支持和史书资料的记载,镇平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玉器制作和丝绸的生产。这一时期,正是先楚人活动于杏花山一带的时期。这一时期,楚人的主要代表作,也许只是玉铲,还比较简陋。后来,就是黄麻和丝绸的出现。特别是丝绸在这里的研制,更为古国的服装增彩和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两种艺术的创作和艺术提升,都是源于楚氏族。正是楚人的造型艺术,为镇平的玉雕和丝绸,提供了最早又是最优秀的艺术理念。
楚人的造型艺术,最富有特点的是漆器艺术。漆是楚国所产,楚人用之于生活用品的装饰。漆器通常以黑色为底,以红色或其他颜色描绘图案。添绘的图案有几何纹、凤纹、龙纹。几何纹变化多端,有多云纹、雷纹、涡纹、S型纹、花瓣纹。其中,云纹又分捲云纹、流云纹、三角云纹、勾连云纹、蝶状云纹。这些纹饰,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怪涎、美丽而又神秘。弄清了楚人的漆器纹饰,我们再回来看我们所出土的古玉器、甚至当代玉器中的纹饰,看是不是都属于漆器纹饰,所给于的启示?再回想回想我们镇平丝绸中的花边和制图、灰陶和制砖中的绳纹和水纹,还有汉画和烙花中的镶边、铁铸和铜铸的纹饰,是不是都源于漆器的纹饰艺术?
二、
汉代的文化气质对于镇平的影响
短命王朝秦之后,大汉名族的又一个轮回到来。特别是在汉武帝时代,王朝疆域稳定,四海殷实,社会经济繁荣发达。楚亡80年,这时候的镇平族,早就被“汉”化了,早就“便服从俗”甘为中原部族的臣民了。也就是在这80年中,镇平人的文化眼光升高了,开始跨越伏牛山搭进了那个大平原,开始以长江文化的心理,去理解近在背后的黄河文化。就是在这期间,镇平人开始以自己的原有的文化思维,也就是楚氏族的文化思维,去理解中原文化,去逐步的接纳了中原文化。西周末年,中原的青铜业发达,铜器的铸造和制作,对于镇平玉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果说,荆湘的漆器纹饰,让镇平玉雕走进了阴刻的层面,那么,中原的青铜器制造,则让镇平玉雕看到了隆起和镂空的艺术价值,从而使镇平玉雕发生了一次比较大的技术革命。而这一次的技术革命,一直影响到镇平玉雕的今天。
三、
石佛寺的文化凝聚和明天走向
镇平是三条水系营造着文化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赵河。赵河在上部称赵河,出山之后为涅水。因有涅水,才有“涅水之阳”之说,才有涅阳这一词汇,才有光武帝刘秀对其二女儿刘中礼封为涅阳侯之说。涅水自五垛山汇众泉过韩窑、过广阳湖一泄而下,到了石佛寺石聚落右侧时,一漫宽阔,明清之前从这里行舟,直抵沙滩。从风水角度讲,这里的地理位置比较优秀。左青龙,右白虎,背靠群山;临水,向阳,是人群聚居的理想之地。它的南边是红土嘴文化遗址,身旁时灰土坡文化遗址和赵湾水库文化遗址,再北边是马隐址。这些文化遗址还都属于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这说明,古代的镇平先民们,早就看上了这个地方。有关石佛寺的记载,说是始于明代,很不准确。因为,镇平县建制是在金正大三年,镇平县的修志只存一部明嘉靖志,一部光绪志,再就是一部民国志了。而且,那个时候的志书多关注的是概况。不难想象明之前的镇平历史模糊程度了。汉代地图和隋代地图,都把古安众位置标在今镇平城西部民国时期的地图,把古涅阳位置标在今大刘营与石佛寺之间。从这里,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如今的石佛寺。当然,这还有待于继续考证。历史上石佛寺最为辉煌的时期,莫过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了。这一时期,玉雕业从众者多,特别是丝绸业的再度振兴,引得了海内外的关注。其产品部再仅仅走丝绸之路了,而是走水上之路去上海去美国去加拿大等等,走到更远的地方了。一度,石佛寺被称做小上海,民国政府曾将石佛寺扯镇建市称为中华民国新民市,并设立二等邮局,开通南阳至石佛寺的对开班车。当然,石佛寺的又一次崛起,那就是今天。
四、
石佛寺文化的末来走向
石佛寺古镇的传统布局,大致属于一种“丁”字型街市,多属前门店后作坊,既经营玉器丝绸又集山货、乡货、京广杂货。而现在的石佛寺,早就已走出了古旧的氛围,全部的现代化了。沿河两岸高楼林立,大门店、大作坊、大市场接连不断。特别是新到的国际玉城和玉源天下,更是增添了气势,更为古老的石佛寺增添了色彩。这两座建筑群的增添,不禁,又让我们想起了“楚风汉韵”这一语汇。楚风汉韵之地,如今又走来了楚风汉韵的建筑,这不是巧合,也不是某个高屋建瓴人的特意安排,而是一种文化的渊缘,是一种文化的自然传承。如今,当我们在感谢这些开发者们感谢各级领导们的同时,也要感谢感谢文化力量的神奇。
对于石佛寺未来的建设,本人有三点建议。一,我们要弄洋,是弄不过上海弄不过美国的。我们还是要走我们的传统文化之路,比如说,恢复我们的明清古镇,沿楚风汉韵的路子走下去。二,在改造镇区的同时,一定要对文物建筑手下留情,比如古寺,比如民国沪商庞藻的办公大楼,晒茧大楼。三,要考虑好排污设施,千万别让赵河水受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