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座掩映在群山之中的小村叫桑峪村,位于京西门头沟区斋堂镇,是一个全村都信天主教的村子,看见那个尖顶的天主教堂了吧?被围绕在民房之间,兀自高高矗立着,成为桑峪村独特的标志性建筑。
最早桑峪村叫三遇村,后来因为村子周边桑树众多而改成桑峪村,直至出现天主教,村民们因信仰不同将村子一分为二,即前桑峪和后桑峪,后桑峪所有村民全部信奉天主教,虽然79年村子合并管理,统称桑峪村,但是人们习惯了之前的称呼,还是以前后相称。
桑峪村位于斋堂镇的北部,与灵水举人村毗邻,面积开阔,三面环山,据说在11万年前便有了人类的生活痕迹,也就是“北京人”从周口店迁移到此的踪迹,因此可以说,桑峪村也承载着北京人类发祥地的历史。

驾车沿阜石路到门头沟,在109国道74公里处右转就到了桑峪村,村口是一座过街楼,清代就建了的,是老北京的村庄常见的门户,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吧,原有的作用是保障安全,遗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



顺着主街一直向前,在一个狭窄的胡同口看到了天主教堂,这是京郊建立的最早的天主教堂了,建于嘉靖年间,后经历次改扩建,从原来的两间教堂扩建为两层小楼,最多能容纳400名教徒,成为京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


教堂的门虚掩着,叫了两声没人应答,于是推门而入,因为胡同狭窄、门楣低矮,院落也不大,推开门的刹那,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豁然冲进视线,青砖包砌,白色的塔尖,顶部穹顶,7米高的建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神圣庄重。


不巧的是,我们到达这里的时间是周末的早晨8点半,而教堂做弥撒的时间是每天6点半到7点半,因此未能亲眼目睹村民前来做弥撒的盛况。据了解,每天早上教友们都会随着钟声进入教堂,一起做弥撒,互相问候,心情愉快的开始一天的美好生活。




教堂的背后是一条通往圣母山的小路,相传清朝时慈禧下令义和团清除洋教,村里的青壮年堵住村口,老人和孩子进入教堂避难,三天三夜未能攻破。第三天夜里,村子后山有一道白光闪现,一个白衣女子率众白马武士护住了村子,义和团自动撤退~而那天正是圣母升天之日,于是村里人便在后山修建了圣母像,以纪念这一事件。




通往上山的路铺有台阶,曲折盘旋,意味着通往天堂之路的艰辛,两旁矗立着十四个十字架,象征着耶稣十四难。



山顶上的圣母像和花环,为来这里朝拜的教友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每年来这里朝拜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一些纪念日,其中还会有外国的参观者,到了晚上,周围还有灯光照明设施,夜色也很美的。



站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村庄,红色的一片民房掩映在青山绿树丛中,天主教堂的高高尖顶孤傲的矗立着,成为桑峪村独树一帜的标志性建筑。




桑峪村的村民很少,适龄者基本上都外出打工、定居了,只用少部分老年人和孩子居住,因此显得分外冷清,然而,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都对我们非常的友好热情,见面微笑致意,主动打招呼,非常乐意的为我们介绍历史和引路,这也是在其他村庄所没有受到过的待遇,令我们受宠若惊,这也许就是他们信奉的与人为善的生活理念吧?


桑峪村全民都信奉天主教,就连这样的小孩子也不例外,虽然仅仅7岁的年龄,但是每天都要早起,同家人一起到教堂做弥撒,也会有贪睡起不来的时候哦
。当然了,也许他们还并不完全懂得所颂经书中的所有内容,但是在环境的熏陶下,相信他们亦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村里的民房总体来看,老建筑不多了,只有少部分还残留着古老的印记,如果有时间可以细细的在村里多转转,看看残存的门楼、影壁、石雕、木雕等,感受一下古村落精湛的雕刻艺术和建筑格局。



漫步在村中幽静的小巷,周围空寂的几乎没有一丝声响,恍若空城,只有那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在默默的静候,述说着往日的历史。











旅游提示:
1、交通:自驾车走阜石路或莲石路到门头沟,沿109国道到74公里处右转,行驶1公里即到。公交在苹果园地铁站换乘892路到桑峪口下车,步行1公里即可。
2、门头沟地区古村众多,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多不需门票,感兴趣的不妨抽时间到那里参观游览,周边农家院可以吃饭住宿,价格不高非常方便。
(谢谢观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