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以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气候条件、厚重的人文历史赢得人们的关注,境内古村保存完整,徽派的建筑特点分明,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成为江西省又一处旅游名片。
婺源古村众多,有东、西、北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其中东线是开发最早的,有李坑、江湾、庆源、晓起等,今天要介绍的是李坑村。
李坑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据婺源县城12公里,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说实话,李坑的名字没有让我有多少期待,实在是太不好听了,因为在当地的方言中把小河称为“坑”,而这个村是临河而居的,所以就称为李坑村了。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我们一行30多人来到了李坑村,此时正是初冬时节,离家出来时都穿着棉衣,而婺源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冷,眼见的满目葱绿,没有选择乘坐竹筏,而是走着进村,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走的急了,还微微有些汗津津的。
冬季的李坑,在安静祥和中透出质朴、迷人的韵味,它没有北方的萧瑟和寒冷,只感受到冬日的暖阳和温润。青山虽然褪去了浓妆艳抹,但是素颜依旧动人耐看,缺少了喧嚣,反倒使人可以恣意的放松,尽情呼吸清新凉爽的空气,欣赏水乡的静美画卷。

村前的荷塘早已凋敝,只留下点点残败的荷叶,阳光照在上面,投射出长长短短的影子,凄婉中增添了几分迷离的色彩,反而显出了独有的光影效果。

村前有座狮傩庙,傩(nuó)是傩戏的傩。傩戏是一种传统戏剧,有悠久的历史,流行于许多省市,我曾经在贵州、江西都看见过,需要带着面具来表演,感觉类似于图腾的祭拜仪式。
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宋朝开始到清朝,仕官富贵达百余人,南宋状元李知诚就出自这里。整个村落被群山环抱,古建筑保存完好,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江南古镇典型的代表。
走进李坑村,不由得被眼前这优美的、典型的水乡美景所惊呆了,穿村而过的小溪自东向西缓缓而流,清澈见底;蓝蓝的天映射的河水更蓝,木桥、石桥数不胜数,两侧民居参差错落,水中倒影清新靓丽,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绝妙画面啊!

民居全部是徽派建筑,微微翘起的檐角形似马头,称为马头墙,左右两侧有风火墙高出屋顶,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出流线型的韵律和美感。画面上标着1号的景点是木材商人李瑞材的故居。

这个灰色门面的是2号景点大夫第,是五品大夫李文进的官邸,从门面上就能看出与普通民居的不同,水磨青砖的门面,大门上建有门罩,门罩上有黛瓦铺盖,翘角飞檐,既美观又能挡雨。

村子正中有一座亭子,叫申明亭,相当于村里的议事厅,在这里召开会议、惩恶扬善,就像对联上写的:亭号申明就此聚义公断,台供演戏借它鉴古观今。

通济桥是一座石拱桥,始建年代已经难以考证,可见其历史的悠久。

光明茶楼,电视剧《青花》在这里拍摄时,赵雅芝、斯琴高娃都曾经在这里品茶、做客,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沿着青石板路漫步走在李坑的街巷里,看着映入眼帘的古老民居,听着潺潺的水声,心中充满了惬意与轻松的感觉,甚至脚步也变得轻盈起来,唯恐打破了画面的静谧。

登上村旁的山顶,可以观看李坑的全景,四周全部是群山环抱,随便向哪一个方向望去,都可以看见山脚下民居升起的袅袅炊烟、还有那高高的马头墙、河水边的台阶上浣洗衣服的大姐,以及在街巷中穿行的村民,那一幅幅悠然娴静的画面与城市中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粉壁黛瓦马头墙,曲杆回廊小轩窗”。历经数百年的的历史,民居大部分墙面已经斑驳,屋檐门窗沧桑,饱含着时间的浓重沉淀,显露出落寞的意象。













婺源曾经以早春的油菜花深入人心,近来,婺源的秋季也逐渐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每到旅游旺季,李坑都会住宿客满,人头攒动,既无法拍摄,也没有心情欣赏美景。其实,婺源的美并不全在于它的春华秋实,倒不如在冬天去,更能够深深的感受李坑纯粹的小桥流水人家风貌,以及它那丰厚的文化底蕴。
(谢谢观赏!)
感谢新浪博客编辑收录此文至博客首页题头图、博客首页【旅游】栏目、旅游首页【国内游】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