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的永宁山下,是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陵区建筑面积有50多万方米,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自雍正起,有四位皇帝的陵寝都在此地: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还有光绪的崇陵,另外还有他们的后妃、王爷、阿哥、公主等,大小陵寝十四座,石建筑和石雕就有百余座,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建筑雄伟,规模宏大,是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在参观西陵的过程中,一直就在想,雍正怎么就敢违祖先、独辟蹊径,不是乖乖地在清东陵建陵寝,而是大老远选了这么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作为自己的陵寝,事实也证明这里的确是个宝地。在地理位置上,背靠永宁山为屏障,前有元宝山做朝山,左右有九龙九凤山环护,易水河从脚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在建筑格局上,外围有三层界桩,不允许百姓随便涉足,周边种植了大量的苍松翠柏,减少了外界风沙的侵袭,以及热气和寒流的影响,使西陵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中,因此,即使太阳火辣辣的照在脸上身上也不觉得热,时时有清凉的风吹袭而来。

清西陵面积非常大,每个陵区之间要有车才方便,如果把每一座陵寝都一一看过是非常需要体力和时间的,因此建议选择性的看,其中最值得推荐的是雍正的泰陵,毕竟泰陵是清西陵中最早的一座,而且也是面积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位于整个西陵的正中,建筑庄重、美观、大气,堪称西陵建筑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进入陵区的第一个建筑就是五孔石拱桥,桥下流淌着常年不息的易水,给陵区带来了灵气和勃勃生机。

过了五孔桥便是巍峨的3座牌坊,这是面向南的一座,还有两座各在两侧,规格一模一样,与后面的大红门形成四合院的形式,三座牌坊的格局在国内独一无二,即是在十三陵和清东陵也不过就是一座,可见雍正的大胆及当时的兴盛。

古老的神路,和十三陵的神路有些类似,是通往陵区的甬道。

圣德神功牌楼位于神路正中,四周各有一根华表,犹如忠诚的卫士在守卫着陵区安全。



神路两侧是五对石像生,据说是原来设计上没有的,是乾隆帝后来出于孝道和礼仪上的考虑后加的。



走过长长的神路,迎面而来的是三座并驾的九孔桥,桥下面有两条马槽形人工河,之所以要修成马槽形,是为了使水流没有声音,以免破坏陵区的宁静。


泰陵的建筑布局和皇帝的宫廷相似,都是坐北朝南,以神道坐落在中间贯穿整个南北,主要的建筑都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显出不同寻常的气派与宏大。这是隆恩殿,是整个陵区最重要的建筑,也是祭祀的地方,每逢清明等重要日子,都要在这里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整座大殿坐落在汉白玉基座上,红墙黄瓦,庄严肃穆。



隆恩殿内雍正用过的部分用品和书画作品,雍正的字苍劲有力。



整个泰陵是清西陵中面积最大的,登高望远就可以看出其气势恢弘的壮观场面。



三座门把整座建筑群分为前后两座院落,中间的门稍微高一些,墙上饰以雕花,显出雍容华贵的感觉。



石五供,又称石祭台,是皇族女眷们祭祀的地方,祭台上面有石鼎、石花瓶、石蜡台,是象征性、永久性的贡器。

方城明楼是整个陵区最高的,也是泰陵的最后一座建筑,是纪念性的建筑,登上明楼可以眺望南门风景,看一路走过的每一个具有明显特征的建筑,看陵区内郁郁葱葱的古树掩映,看远山环绕的巍峨肃穆,内心充盈着对雍正皇帝的一种钦佩,无论历史怎样评说,都有他不可磨灭的经历流传在人间。

明楼后面的小院北墙上有一个漂亮的琉璃影壁墙,影壁下面就是进入地宫的第一道门了,地宫非常大,走一圈大概需要十分钟的样子。泰陵的地宫目前没有开放,对于世人依然是个谜,它到底有几道门,有多少随葬品不得而知,现在雍正和他的后妃依然留在保存完好的地宫内。

明楼内竖立着朱砂石碑,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未葬之前在太庙祭祀时用的名号,雍正皇帝的庙号是世宗。





陵区外秀美的景色。

旅游提士:
1、交通:自驾车走京港澳高速(G4)转廊涿高速到易县县城出口。
2、住宿:易县县城最好的三星级宾馆百益城酒店,最豪华的套间也不过400元。
3、门票:清西陵通票120元,涵盖所有的陵区,如果没时间都去,可以单独购买,泰陵45元。
(谢谢观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