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后行1 - 关于儿童的创造力发展

标签:
教育育儿创造力家庭环境右脑杂谈 |
分类: 观点 |
要想发掘儿童的创造力,就必须先有了解构成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必要因素;
创造力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抛开学术的定义,我们可以帮助父母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来理解,这个公式对父母来说将更具知道性:
右脑思维+直接经验=创造力
儿童的创造力和成人的创造力有所不同,又密不可分。成人 “创造力”注重结果,最终形成社会价值。而儿童的“创造力”注重过程,是创造性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在早期儿童的“创造力”体现上,不直接产生社会价值,而是儿童成长教育中的过程价值。儿童创造力是成人创造力的基础和起步,成人的创造力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的。
右脑思维的能力决定了孩子发散的,立体的,跳跃的思维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孩子的想象能力上。但想象力并不等于创造力,想象力对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可能是无效的。必须经过直接经验的积累,使得想象力成为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新角度和新方法,这样的能力才是创造力。
比如一个家庭自驾游,车子在路上抛锚了。一个孩子说:“我们让车子长出翅膀飞走吧,或者说给奥特曼打电话让他来救我们吧。”这说明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但这些想法针对目前的问题是无效的。
以下几个要素将帮助儿童获得右脑思维的能力和直接经验,并将它们转化为创造力。
1 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鼻祖华生先生说过:通过后天的环境设计和行为引导,我可以让任何一个生理正常的幼儿成为总统,演员,强盗,乞丐,科学家,或平民。我很赞同他的说法。儿童先天因素是一个起点,完全可以因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参数来抵消或增强。中国的孟母早就看到了环境对孩子的致命影响,所以才迁而又迁。
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适合儿童发展的呢?
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一级环境,也是对孩子的发展最有影响力的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幼儿园或学校里,同一个班级和同一个老师教育下的孩子依然是千差万别的,因为每个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是不一样的。一个健全的,充满爱的家庭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精心为孩子的成长布置的家庭环境能更好地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拓展儿童的探索欲望和能力。好的家庭环境已经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搭建好了一个平台。
除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TA就开始逐渐离开朝夕相处的家人,开始融入社会,而社会环境对TA的影响也开始产生效应。所以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这家幼儿园的理念就非常重要。如果是老师主导的教育方式,虽然儿童能懂得服从和纪律,也能从认知上有所收获,但可能对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产生一些损伤,而这些是创造力的基础。以儿童自主意识为主导的幼儿园,教师是一个观察者和启发引导者,这类幼儿园可以很好的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并帮助儿童完成自我构架能力的提升。
再有就是临时性的社会环境,比如:公园,博物馆,动物园,剧院等让儿童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直接和间接经验的场所。很多家长错误的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也记不住,对这些环境不够重视。多接触新鲜事物,不但能刺激孩子大脑神经的发育,还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些影响往往是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滞后的。也就是说家长现在对孩子做的有益的事情,将在几年后显现在孩子的能力上。所以早期教育一定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总之,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对开发孩子的右脑思维和获得直接经验至关重要。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