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倍市盈率,0.3pb,超长期价值不会归,怎么看?!

(2020-09-22 09:41:34)
最近云蒙关于中信银行H股超低估值的问题,我认为董宝珍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附在文后。

我的观点是:

1、价格=价值*(情绪)。
以前提到过,巴菲特买的华盛顿邮报,市场2.5折在销售;
封闭式基金,当时股市1000点买入,跌到350点才会发生亏损。

2、低估的时间可以很长,如果有外力推动,会短一些。
比如巴菲特和格雷厄姆几次成功的操作,直接去公司董事会,要求分红;甚至把公司分拆了卖出。

3、如果没有外力推动,公司可能会低估非常长的时间。
而且,低估可能变得不再低估
同时,由于公司是一个“生命体”,它有可能变得糟糕。
变糟糕的原因可能有:行业不行了;管理层长时间的不行;竞争变得剧烈了,甚至被降维打击了。。。

4、中国的银行,从总体来说,我个人认为,可以获得社会的平均回报
所有的银行,合理的平均估值,应该在1PB左右,甚至更高一点。
同时,银行的分化是必然的,所以,我不讨论我不关注的银行。

5、投资,我不加杠杆。
因为我不知道为如何低估,低估多久。
同时,小概率事件,还是存在的。

下面是董宝珍的观点,非常有启发::


1、中国银行股的估值问题,实际上是在二战以后甚至二战以前从没有过的,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习惯上是从基本面上分析,这个思路现在是错的。

  2、当下的很多大、中型银行的估值是低于破产公司的,低于锦州银行的,或者跟锦州银行是一样的,这是人类金融史上的千年不遇的投资机会。 

 3、长期的极限低估的根本原因就比较深刻了,我一方面我们锁定它是主观原因,另一方面这个主观也很深刻,如果是小的主观情绪变化,它一年半载就复苏了,但是8年都没复苏,为什么?两个原因:1、对中国模式的否定和话语权的西方化。2、资产定价权就是话语权。  

4、西方认为全世界的银行只能有一个模式,他们更认为全世界的经济体制只能有一个模式,就是绝对市场化,但实际上社会经济是主观范畴,中国是集体生存策略,所以我们重视集体,不特别在意个性,这也是我们疫情控制的好的原因。 

 5、中国这种体制避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说的西方金融危机的频繁、不可避免的重演,避免金融危机的办法,就是强大的政府进行统一协调社会资源,有序控制。中国做到了,但是西方就说你这是不对的。  6、两个国家、两个经济体的周期不一样,所以你得考虑周期因素来比较。如果搞大规模直接融资就是乐视网、P2P都是这样的。 

 7、对话整体是偏向于对银行的基本面的担忧和问题,当所有的人都不敢想象这个行业有机会,天天关注困境和他的问题的时候,就是投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