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轮熊市,最后买了一次股票。
一个好的决策,要能从三个时间线来观测: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未来的我。
过去的我,不断的对现在的我说,你要竭尽全力,狠狠的买股票。买到你的极限。
未来的我,会说,遥想当时,3000点以下,无数价格美好的股票。买到就是赚到。
现在的我,就是寻找“新低”的好公司。3000点以下,我买入的股票是60元以下的平安,有10元,9元以下的平安银行。目前股指下跌到2700点,这些钱并没有被套。前两天,我买的是中国太保H股,又一个本轮价格“新低”的股票:
所谓新低,是指近一年来的价格。更长的时间线看,目前也是14年以来的相对低点。
同时中国太保是我原先就买了不少的,公司的基本面我非常有把握。
当然,最好的新低买入,是指数新低,股价新低。
还有一只股票,我也想买,但没钱了
:华泰证券H股。目前是15年6月,上市以来的低点,而且这两年公司发展得不错。券商股和保险股弹性都很大,但很明显,保险公司的发展空间数倍于券商,同时竞争没有券商那么白刀子进,红刀出。所以,虽然非常便宜,所以,只能日后找机会。
我现在高度集中在保险股上,原因无非三个:1、一是金融行业,高杠杆,目前的保险公司盈亏成本线极低,1.5个点。这个安全性,让人高枕无忧。2、二是行业处于中高速发展状态。而且这个状态至少还有十年。3、三是极低估值。
今年以来,我一直谈系统。这篇文章,其实就是谈三个:
1、决策辅助思考的三个时间点。(过去,现在,未来)
2、被动买入的逻辑:调整出现新低的好公司(新低,这是一个命名。所谓命名,就是给一个想法一个定义,让自己更容易识别,辅助决策)
3、同样便宜,成长性优先。安全性是底线。(成长性,安全性也是一个命名)
今年最大的失败,就是缺乏分段式买入的空间。
原先对股市的中短期的走向过于主观(客观就是根据股市各种估值,先定好配置线)
由于年初股市配置已经很高,所以后续虽有买入,但其实占比有限。
买入的时候,往往会在一个价位区间,一口气打完子弹。3000点以下,能再投入股市的后备部队太少。基本上在3000-3200点一线补买的。
前一篇:不要问市场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