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的六个问题

一、债市大幅下跌,浮亏有待化解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提供的净投资收益,总投资收益,都不能较好的反应当年的投资情况。因此,还必须检查浮亏的情况。
净资产增速,是计算浮盈浮亏后的。因此,平安的净资产收益扣除融资拨回分红后,只增加了17%。低于平安应有的净资产增长速度。
二、保单销售极为艰难,增长主要依靠人数
保险的新业务价值增长,主要取决于3个因子:人力,人均产能,保单利润率。
很明显,平安推动新业务价值增长的办法是,1、增加代理人;2、提升保单的利润率。人均每月保单只有可怜的1单。由此可见,保险的销售极为艰难。
三、综合成本率升至99.4%,14年产险竞争更剧烈
13年上半年平安产险增速大幅低于太保,而下半年连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平安财险下半年综合成本率也上升到了 99.4%,虽然综合成本率还属良性,但未来产险利润变薄难以避免。
四、可转债化解短期压力,中长期融资饥渴犹存
260亿的可转债对于平安来说,也只能解决其2年的资本压力。
五、互联网金融犹豫前行,两难困境待抉择
如果银行愿意,5年前银行就能做出余额宝这样的产品,而且卖得更好,但银行没那么傻。对于保险也是如此,不是平安没能力研发出互联网的好产品,而是创新如果革了自己的利润就不好玩了;但不创新也怕被人颠覆。
中信的观点认为:平安集团的战略决心是陆金所发展的前提。由于新模式和旧模式往往左右手互博,新模式的发展本身就会对旧模式构成冲击。如果平安陆金所产品很有吸引力,则可能影响到原有平安银行、平安信托的产品优势。平安集团必然面临资源分配和价格体系重建的难题。
六、保险利率市场化拉开序幕,考验还没真正开始
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传统险的利率市场化。可以说市场虚惊一场,保险公司老谋深算,不仅无损,反而从中得利。但真正的考验是在分红险,万能险的利率市场化后。毕竟,市场主要销售的是这两个险种。我们可以相信,保险公司在长期白热化的竞争中,拥有更强大的市场适应力和应对力;但利率市场化还没开展前,不宜过度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