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的困境(转)
(2013-06-27 17:52:53)中国人寿的病没有那么重,只是通常的国企病罢了。而这个病一直都有,只是近年来保险面临投资收益下降,人工费用上升,就激化了出来。同时,中国人寿追求规模而不是效率是由体制决定的,所以,希望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
几年前,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中国人寿似乎出现了危机。
几年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人寿已从深秋陷入严冬。
2013年,从一开局就不顺利。一季度,全国业务总规模同比负增长,并没有引起自负的决策层的警觉。他们从去年开始就踌躇满志地提出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国寿梦”的口号。至今,他们还在梦游。四月份,为了挽回失去的市场份额,中国人寿推出了个人养老新产品。无奈资金高峰已过,产品缺乏竞争力,不到一个月就铩羽而归。一晃到了六月初,眼看着半年报就要同比为负,情急之下,这些像热锅蚂蚁的大佬们匆忙出台了鑫丰一年期存款保险,作为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据说鑫丰是所有同业中对客户最有吸引力的险种。潜台词就是最好的一年期高息存款。早在去年12月底和今年元月初,当同业纷纷上市1-2年期产品占领市场时,国寿以“负责任的大公司”的姿态稳坐钓鱼台。一季度结束以后,别人已经以绝对优势领先,国寿的官老爷们进行了一次例行的经营分析,首次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里面除了一些大话和口号之外,唯一的亮点和同业一样,集中在所谓的产品创新上。产品创新说白了还是将5年期业务改头换面变成一年期存款业务。过去就这样多次“创新”过,其实了无新意。这次鑫丰露面,终于揭掉了一直以来笼罩在国寿千疮百孔的脸上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他们终于扛不住了!他们管这叫“创新”!他们和同业不过是一丘之貉!他们只看数字,不讲效益;只要面子,不顾里子;只讨股民欢喜,不怕员工反对。他们说,这是严峻的市场形势下的无奈抉择。但这种只顾眼前和自己“乌纱帽”的做法,于培育良性的市场和客户健康的投资心态毫无裨益,只会将未来的市场糟蹋殆尽。可以想见,半年报出来后,股民当然是为之兴奋不已,总部领导人和各级高管绩效工资也有了保障,他们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的,可一线几万名国寿的员工呢?依然只有每月不到2000元的生活费,拖儿带女,聊以度日。
国寿市场份额从前几年的60%以上,下滑到如今的30%以下,前后不过上十年的时间。以银保为支撑的面子业务尚且如此,何况个险期交核心业务。早在几年前,国寿就将各大中城市的个险第一把交椅拱手让给了平安。阵地一再失手,高层按部就班,基层心忧如焚。各级领导纷纷使出了杀手锏:员工自办。自去年6月份以来,国寿县级支公司员工下达自办业务不下10次,市级分公司在7、8次以上,甚至省一级也下了任务。这是保险分业经营以来绝无仅有的事。省级分公司的员工当然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哪怕是存款性业务。“我有钱干什么不好?非要买保险?”。可见,国寿的危机已从基层快速向上蔓延。决堤的洪水早已从大腿漫到了胸部,离头顶只有一步之遥。领导说,自办就是自救。自办有这么大作用吗?这些被自办的业务,加上多年来员工主动地的自办,基本上涤荡了他们仅存的那一点可怜的穷亲僻朋以及用于救命的个人存款,他们的财富榜上只剩下一堆厚厚的没有多大变现价值的保险单。自办除了掩盖财务报表的虚假性之外,不仅没有起到救公司的作用,反而招来整个系统员工对高层决策者无能和不管基层死活的讨伐和谩骂。
与中国人寿正处于全面系统性困境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的是,从上到下,公司依旧是老样子:
他们的高管依旧奢华。不管是上层,还是基层,看不出过紧日子的迹象。领导人该玩就玩,想娱乐就娱乐,四海之内任逍遥。听说,有一个中部省份的总经理,在基层员工如火如荼地拼命做自办业务的时候,他正在美国波斯顿寻觅“中国梦”。只不过,受中央大气候的制约,在形式和排场上,显得更低调罢了。不管日子好不好过,新车是要照配的;不管官民比例如何失调,干部是要照提拔的;也不管有没有效益,员工工资够不够养家糊口,高管的绩效是要照发的,一分都不能少。在整个创费大幅度减少的背景下,公务消费不能降,领导工资不能降,上级机关待遇不能降,经营成本又要控制好,那只有降谁的呢?国寿的董事长说,国外的企业往往采取两个办法度过难关:一是裁员;二是降薪。我们是世界500强企业,既不裁员,也不降薪,我们是“创新”。言之凿凿,不能不信。
他们的管理依旧官僚。面对交不出账的困局,他们使上了惯用的行政手段:在规定期限里,限卖指定产品,不完成任务要么经济处罚,要么自动辞职。这一招屡试不爽,呼啦啦数字一下子上来了,于是上下欢呼雀跃。据说6月份,总部总裁室要求基层对待突击性任务的态度是:只能接受,“不能讲道理”。过去是不讲价钱,现在连道理都不准讲了。这是黑道还是白道?据说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是逻辑,二是中国逻辑。不讲道理的国寿逻辑大概属于典型的中国逻辑之列。计划分来之前,高层不经过调研;任务下达以后,上面立马派工作组强力督导,一改往日居庙堂之高的作风。从上至下,逐级施压。他们不管基层有没有意见,也不问市场反应,反正你跟我把数字搞上去就一好百好,否则,老子撤你的职!不,你自己主动辞职!据说,总部一位主要领导人在一次全国视频会上,对一个西部省份的总经理发出过这样的警告。
他们的员工依旧无助。一个人的孩提时代是快乐而幸福的。记得老人们说过一个比喻:月亮像母亲,星星如儿女。在月亮妈妈光辉的照耀下,天空群星灿烂,澄澈如洗,一颗颗星星像眼睛一样眨呀眨,一唱一和的。布谷催春,稻香蛙鸣,蝉声唧唧。一幅幅多么温馨动人的月光之夜啊!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带着美好的憧憬,懵懵懂懂走进了中国人寿。心中依稀存有童年的幻想:领导像父亲,员工如儿女。那该多好!虽然慈祥之母由严厉之父所替代,萦绕在心头的应该是一样的爱吧?岁月倥偬,白发霜染。看看周围的员工,心中怨气积郁,大多对未来悲观失望。现实无情的击碎了“国寿梦”。此情此景,如同成年后的鲁迅回到乡下,见到已不再是儿时的闰土一样。国寿绩效改革后,员工工资增长幅度微乎其微,受益的是各级干部。由于工作强度大,加上自办一拨接着一拨,基层员工普遍消极怠工,管理层只有不停地施加压力,才能继续往前挪进。他们信奉“压力就是生产力”的教条,在公开场合屡屡拿出来炫耀,犹如一个频临饿死的拾荒者捡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一样,欣喜若狂,不能自己。领导的无情与员工的无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盛世中国下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个悲惨世界里,权力充斥一切,桎梏如影随形,人性消失无踪,触手可及的是一片心如枯槁、哀鸿遍野的1942。
有良知的人不禁要问:中国人寿还有一线生机吗?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解铃还需系铃人。度过难关靠的是他们自身。国寿要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似乎无法逾越“调整,转型,革新”三个阶段。
调整。摒弃落后的指导思想和经营理念,不以追求市场所谓份额为唯一目的。根据变化了的同业竞争形势和持续低迷的宏观经济环境,降低发展速度,毅然决然地作出调整。我们知道,这对总部领导人而言,无疑是要他们的命。正常的调整期大约至少需要5年,头1-2年的代价只能是负增长,第3-4年是恢复期,第5年才有可能步入正常发展轨道。调整期的长短取决于过去的历史欠账。欠的越多,还得越久。没办法的事。可谁又愿意去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牺牲品呢?
转型。调整是转型的前提,并为转型赢得时间;转型是调整的目的。转型和调整需要同步进行,互为促进。中国人寿今天的难关是制度造成的,也是国有企业历史发展的必然。经验告诉我们:当业务上的困难由局部问题演变为全局问题后,就必须从制度上寻找出路。从历史教训的角度,制度转型的核心是人事和分配制度。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将历年来半途而废的假改革推倒重来,制定避免人为因素的可操作的标准化的实施细则,目的就是让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员工真正看到希望,实现自我价值。只有树正气,才能挽颓势。公平公正的公司环境和正常的发展秩序是国寿最大的缺失,也是人才成长的根本障碍。从销售渠道看,转型的重点是个险营销业务。十几年来,个险营销实际上是人海战术,精英战略不过是那些不为稻粱谋的高管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跟上级汇报时逢迎的话题。现在,必须痛下决心,从人海战术转向精英战略,走精英战略—优质客户—品牌形象的新路,绝不能再走人海战术—劣质客户—信用扫地的老路。实现精英战略的途径就是要落实制度经营理念,提升专业素质,加强职业修养,果断淘汰不合格的业务员,这样才能增强公司竞争力,吸引优秀人才。随着时间的拖延和机遇的一再丧失,中国人寿这几年已从人海战术倒退为维持战术,逆淘汰现象日趋严重,队伍流失已从县域蔓延到中心城区。警钟一直在长鸣,可就是没人聆听。
革新。革新是更高层次和更深意义上的改革,是一种战略转型。从表象上看,国寿的业务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勉力维持着每年的增幅。究其深层原因有三:一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营。这是导致业务失衡的症结。摸头脑的计划必然要受到市场的惩罚。减少行政干预,给基层以自主权,是国寿高层不得不作出的痛苦选择。任何搞全国一个模式的管理制度,想一呼百应、众者云集的董事长,注定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二是短视自私的高管群体。不腐败不能入流,越腐败越能提拔,已成为内部官场铁律。短视和自私是各级管理层的普遍心理。谁也不把公司和员工利益放在心上。这样一群高管能引领国寿实现中国梦吗?三是软弱无力的纠错机制。监督和内控,形式的东西多,实质内容少得可怜,没有人真正在乎它。现在通行的纠错方式:用更大的权力去强行纠正小的权力乱用,最后必然是权力泛滥成灾。人人畏惧权力,个个藐视制度。森林法则成了大家普遍坚守的信念。一个不能纠错的公司,问题日积月累,迁延成堆,能顺利度过难关吗?
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在《美国史诗》中说:“美国梦不是汽车,也不是高工资,而是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能实现依据自身素质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与他的出身、社会背景和家庭地位无关。”这段话实际上诠释了中国人寿如何度过难关的真谛。构建正常的企业秩序比救火式的业务发展,哪一个才是当务之急?
中国人寿面临的不是业务困难,而是严重的政治生态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