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平安的三件大事
(2013-03-29 22:32:00)
1、大股东平稳过度。这个平稳过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股东的变换,二是换届。
持有平安以来,一直不是太担心这个问题,但总是有人在耳朵旁边说这些事情。银行股有一句话叫“大到不能倒”,其背后的逻辑是“大到不能乱”。平安和四大行没什么区别。
最近有两条新闻,一是平安次级可转债获批。次级可转债,是证券市场的新事物,平安提出来的,不仅有可转债的功能,还有次级债一开始就能补足资本的能力。另外一件也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有关,新的次级债办法,平安因此可以增加660亿的次级债发型额度。
平安的创新屡屡能够“得逞”,在于它想做的事情,是有创新价值的,作为“特区”平安,每年都有不少创新。平安参与的“众安在线”也批了---试想一下,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也只有平安适合做这种事情。
总之,作为平安去年最大的问题,想明白都不是问题。
2、平安银行平稳过渡。
平安控股深发展,管理层几乎全换,媒体三天两头的报道:又换了一个,又加了一个……媒体喜欢做平安的新闻,因为总有新闻点。
深发展控股的成功,其实我更多的是在计算。作为平安集团,最大的投资是在这些子公司上----寿险的投资,真的不用太在意,因为寿险的投资是带着镣铐在跳舞的,螺蛳壳里做道场,什么都看不出来,或者怎么做都差不多。平安控股深发展最终的成本是1PB,原本2PB的,但在以后的高速增长期进场,等控股结束的时候,一算,其实就是1PB。(控股深发展的资金有大半是换股,原先平安银行的回报非常可观。)。
前一阵平安金融大厦海沙嫌疑事件,我也不是很关心。逻辑很简单,如果伊利蒙牛的牛奶有问题,那么,只是曝光出来还是没有曝光出来的问题;如果有问题,其它牛奶的问题比伊利蒙牛问题更大。平安金融大厦让我们看到了平安的另外一项投资,商业地产。这也不在寿险的框架下。07年买的,20多亿,当时布局商业地产,有多便宜可想而知。现在保监会是放开了寿险商业地产的投资,但原先的监管,实在是错失了资产上升的最佳时光。
3、新业务价值最后时刻持平
12年平安中报的时候新业务价值下降8.6,当时也不是太担心。这只是平安在高速增长后的正常调整,调整一两年其实是可以接受的,并不影响平安未来的增长能力。到年底时,券商的研保普遍认为负增长不可避免。但平安最终持平了。下半年,平安在二三线城市开拓,原先的二元战略开始加速。由于二三线城市的布局有限,加速意味着投入资源。
相对于总是竭尽全力全能的做保单的险企,平安总是有一些后手。09年是做了一把银保的保单,迅速占据市场;今年年初做的短期缴,多个城市的市场份额破了记录。
而我们不用担心平安的成本问题。无论产线还是寿险,平安通过低成本的个险渠道,电话渠道,始终占据优势。尤其是寿险的个险渠道,使得平安获取保单的成本远远低于主要竞争对手。
低成本是平安的核心优势之一。因为不只意味着更多的利润,也意味着更多的手段,同时意味着更安全。目前保险的产品问题很多,对保险公司,对客户来说比较鸡肋。有些人看到了问题。但没有想到的是,无论什么样的环境,平安都能够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更期盼平安能突破目前的保险困境,一如当年产险通过新渠道打破僵局,使得产品得到社会,客户,保险公司全方位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