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一直在领先,始终不完美
(2013-02-23 10:54:34)这句话是一个网友说的,很到位。
(一)一段历史
2007年,中国人寿的市场份额从44.6%到39.73%,一位分析师表示,“中国人寿2007年市场份额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万能险和投连险的缺失。”该人士认为,由于股市异常火爆,投连险和万能险同比分别增长了558%和110%,而传统险和分红险分别仅增长了1.4%和4%。而中国人寿坚守以价值高的传统险和分红险为主的产品策略,保费增长放慢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人寿新业务的利润率并没有提高多少,反而使得新业务增长率大幅落后于同业,也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虽然主要原因归于2007年股市大幅上扬使得分红和传统产品难以销售,但这种情形也反映了公司在制定产品策略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方面与主要竞争对手存在不足。”
“我们会施行积极的竞争策略。”万峰表示,“中国人寿将继续以分红产品为主,万能险有35%至45%的利润率,是可以接受的,公司将在部分竞争激烈的城市加大销售万能产品的力度。至于投连险,公司今年将在少数重点城市开始试点销售,会选择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试点。”而邵慧中透露,投连险产品方案已经设计完毕。据悉,5月份将在全国正式开卖。
(二)机会只有一次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多家企业想进入万能险竞争。但平安通过平滑准备金(做的晚的企业错过了06-07年的丰厚积累),高举高打,保费继续高歌猛进。而其他险企,由于错过了机会,打翻身仗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类似的故事还很多。包括平安车险的电销,迅雷不及掩耳的抢占市场;包括平安的个险增员,短期内翻了一倍。等其它企业想大力发展个险渠道的时候,碰到的情况不仅是增员难,连留存都难。创业板ipo上市,平安证券由于几年前就开始准备,所以连续两年ipo第一,同时由于开始时可以直投(上市前以极低的股份参股)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股(这是最暴利的一块,上市十倍都屡屡发生)。。。。
(三)并购银行,艰难的机会
关于平安并购银行,原先提了很多角度,这里换一个角度。
平安控股深发展花了600亿,融资才400亿;富通损失还花了200亿;消除高利率保单花了100多亿。此外,从保单增速上,平安无论产寿险都高于同行很多。(保险有偿付能力的要求,保费增长,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原理同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平安和人寿都是上市融资。平安资本不够发债,人寿资本也不够,也在发债。那么,平安为什么还有余力去并购深发展?(这个问题的一部分原因以前谈了,就是平安的资本效率远远高于人寿,人寿养肥了银行)
但这篇文章我的视角不在这里。
平安控股深发展要融资,所以08年的利润一定要保持盈利。
08年,平安将其47个传统长期非分红产品,于2008年底有效保单的全部自留死亡风险保额全部分出给慕再北分。换言之,平安人寿将公司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保单的未来死差益锁定并一次性贴现到2008年的财务报表中,由此而确认的当年税前收益约为48.71亿元。上述做法将使公司未来每年的净利润减少超过1亿元。
平安激进吗?激进。但平安如果不这么做,那么将失去控股深发展的可能性。
此外,因为平安的这个做法,就使得平安的内在价值有了水分。但这个水分,也就是每年1个亿的利润。
当然,平安的水分还不止于此。04年平安在香港上市的时候,高利率保单隐含的亏损达到220亿元(上市前净资产才100多亿),到了09年,平安的高利率保单隐含的亏损剩下110亿元了(平安每年的盈利都有一部分来冲抵这么保单,而且消化的速度非常快)。
在这种背景下,由于国寿没有高利率保单,因此其内含价值特别“扎实”,没有半点“水分”。因此国寿的投资者经常洋洋得意国寿经营的保守性。当然,这是对的,但国寿的高利率保单如果没有剥离,那么他凭什么做到如此保守。同时,这种上市红利,现在已经渐渐被抹消了。嫁妆虽好,但即便慢慢花,也是会花光的。
平安并购银行,机会只有一次。所以,这次机会,尽管得益于平安08年业绩处理的激进,但终究是把深发展拿到了怀中,在战略层面上完胜,使得平安未来的经营有了更加稳健的基础。
(四)中国的金融总体不是保守,而是落后
言必称巴菲特,言必称富国的人,应该了解一下真正的富国。富国做的事情眼花缭乱,如果中国的某些价值投资者知道富国的真相,小心脏估计会跳出来:
2011年富国银行各类衍生品交易的名义本金额为2.8万亿美元。恩,还是引用一下这篇文章的部分吧: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20130222/153814619850.shtml
富国的收入都主要来自与华尔街之间的金融交易。几乎150亿美元的利息收入源自交易类资产,而另有91亿来自可出售证券。有10亿美元的非利息收入来自交易净利得,而另有15亿美元来自股票投资。报告充斥着各种含糊不清的项目,比如:其他与金融交易相关费用,其他利息收入,到处都是“其他”,这样的收入2011年就有66亿美元。较真的读者要通读50页后才能确认所有这些其他收入都源于金融交易,庞大的交易行为表明这家银行和人们的印象相去甚远。
有些银行分析师说这些交易同这家银行810亿美元的收入以及160亿美元的利润相比不值一提,有些人甚至对这些数据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富国1480亿美元的资本储备可以抵御任何风险,没错在这些数字面前任何损失都看起来无足轻重。比如在富国2011年年报第164页深埋着这样一条附注:本年因CDO衍生品和抵押债券交易损失3.77亿美元。仅1年前,银行因同类资产造成九位数的损失都会上报纸头条,然而富国的损失却没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也许他们没耐心读到164页,也许他们对大银行的损失已经司空见惯。不管什么原因,富国上亿美元的金融交易损失就这么消声觅迹了。可是如果这损失3.77亿美元,那再损失3.77亿,很快你就会发现损失超出你的想象。
金融交易充满不透明性和波动性,它受市场变化的制约。然而过去二十年由于传统借贷和代理行为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为了挣钱银行不得不越来越多的进行金融交易。
今天银行比过去涉及到更多的杠杆业务,或者说借更多的钱。为了获得某些借款,银行还会承诺如果未来某事不发生就付款,就像如果一所房子被烧毁保险公司要陪很多钱一样。这些产品主要来自可以规避风险或者获取收益的衍生品和金融工具。它们一般规模大且设计复杂,一旦出事就会造成巨大损失。
富国银行报告其金融交易的行为很诡异。它把金融交易净收入一分为三,这三部分还不是交易收入的全部,只是主要部分。
首先看看“所有权”交易,是指公司利用自有资金买卖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品。不言而喻这种行为存在巨大风险,当规模扩大时银行的风险将显著增加。报告中的损失只有1400万美元,然而公司承担的风险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富国银行真的在去年的大风大浪中独善其身了么?没有更多的信息我们无从知晓。
第二类是套期保值交易,富国银行说2011年该类交易损失只有100万美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类交易初衷是为了规避风险,一个人买一幢房子然后再买一份保险来对冲风险。但是在金融世界要复杂得多,即便运用高等数学和计算机预测的结果也不一定靠谱。银行无法完全规避大的风险但却可能制造新的风险:隐藏的风险。因为这种交易的复杂性,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交易员可能打着规避风险的幌子冒更大的风险,这就是摩根大通首席投资办公室所作的事情。富国银行的套期保值算是购买了一份保险么?还是像摩根大通一样在搞投机?它提供的报告里没有给出任何信息。
第三类被称之为客户调节类交易,2011年富国银行此类交易额达100亿美元,只是为了帮助客户怎么会用这么多钱?这本该是一个普通的业务,中间商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协调坐收一点蝇头小利。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摩根大通丑闻的教训中我们知道这种交易不但严重威胁银行的健康还可能影响整个经济。不要相信银行的年报,它们对此类交易的定义是:客户协调类交易是为了帮助客户管理市场风险或为了满足客户的投资利益而代表其进行的证券和衍生品买卖。
这看上去很安全,但是年报并没有解释为何此类交易利润如此之高。事实上在很多大银行客户调节类交易就是大规模衍生品投机的代名词。2011年富国银行各类衍生品交易的名义本金额为2.8万亿美元。例如:如果我们打赌70美元每股的沃尔玛股票明年的走势,如果涨了我支付你上涨部分,如果跌了你支付我下跌部分,这笔交易的名义本金就是70美元。
富国银行当然不会通过衍生品交易赢得或损失2.8万亿美元,就像你不要指望在沃尔玛股票的打赌中挣70美元一样。银行一般认为此类交易的盈亏要比名义本金小得多,富国银行也认为名义本金并不能衡量此类交易的风险。而且富国银行表示很多衍生品交易相互之间可以抵消,比如也许你押沃尔玛股票上涨,但同时可能会有别人押下跌。
然而2008年投资银行股的人发现,衍生品交易的名义本金可能损失很大一部分。今后如果利率飙升或者欧元解体,富国银行的衍生品损失将非常巨大,就像如果沃尔玛倒闭,你的70元本金将全部赔光一样。富国银行没有告诉投资者这2.8万亿美元可能的损失,再精明的投资者也只能通过年报来猜测这种风险。于其他银行相比富国的名义本金要少得多,2012年第三季度末摩根大通衍生品名义本金为72万亿美元。但即便这样富国也不能承受这么大的损失,毕竟它的资本金只有148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