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资本节约和制约下的前行
(2012-10-01 07:51:29)
标签:
杂谈 |
从业务结构上来看,平安证券在业内的发展模式本就具有“非典型”性。与传统“靠天吃饭”券商倚重经纪业务所不同的是,平安证券一路发展以来,都是依靠投资银行、固定收益等无需过多资本金投入的中间业务取胜。
在过去一年中,在业界一直享有“投行冠军”美誉的平安证券于巅峰处经历了不少波折。但其2012年上半年的业绩情况不算太糟糕,外界所普遍预期的阵痛期并未到来。公司上半年净利润是6.64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7%,而行业的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则是13%。
平安证券发行家数和筹资额仍在市场中保持前列,2012年以来至9月18日,平安证券投行总承销14个IPO项目,与中信证券并列第二位,仅次于国信证券的22个。固定收益业务的承销家数和承销规模都位居行业前三名,包括新推出的中小企业私募债,第一批全市场18家中平安就占了4席。
投行:
2011年,如市场所知,平安证券前任总经理薛荣年离职,20位保代随同他投靠华林证券。平安证券投行部门一时间承受巨大的人事、项目流失的压力。现在投行员工已经达到300人左右,恢复和增长的速度非常快,每个月内部新立项的项目数量甚至超过了最高峰的时候。
研究团队:
资管:
今年以来,平安证券资产管理的规模增长迅速。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低迷的时期,平安证券资管2012年三季度末的规模相比去年底增长了3倍以上。获得“2012年中国证券公司最佳创新财富管理部门”的奖项。
附:
投行
2012年以来至9月18日,平安证券投行总承销14个IPO项目,与中信证券并列第二位,仅次于国信证券的22个。今年5月份,平安证券召集了十余人,组建“综合开拓部”,“这个新团队将跟平安集团的各个大机构对接,帮助投行寻找IPO线索、目标,以省去前面繁琐的承揽工作。”其所对接的“平安集团的各个大机构”主要是指平安产险、平安养老险等。这些机构手上有很多潜在IPO客户。“现在,这个团队可以活跃在各个区域、集团各个机构。全国那么多网点,我们投行的人在各地讲课,讲完了可能拿到潜在IPO Target的线索,有Target就可以做筛选,一层筛选、二层筛选,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立项。这样就有项目了。”
证券公司产品线正在变丰富,包括固定收益、资管等等,产品线更像个生产线。平安证券未来将以客户为中心,组合产品。从横向角度而言,平安投行将从以IPO业务为主,发展到IPO、再融资、财务顾问服务三驾马车的盈利模式,打造综拓、客户续期服务和股票销售三大差异化优势,逐步使各项业务更加均衡发展;从纵向而言,平安证除了获取承销费用,更看重由此带来的优质客户和优质资产,未来通过平安证券和集团的其他产品线覆盖客户,从而取得更多的盈利。
限制:
而在被称为“证券行业创新年”的2012年,监管部门对于券商创新推动力度空前之下,平安证券除了在固定收益业务上具有传统的先发优势外,在其他券商大力发展的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上略显乏力。
“从中长期看,资本金会是平安证券存在的一个问题,也会进一步加以解决。”杨宇翔指出,过去这么多年,从证券行业角度而言是有过度资本化的现象,但是这个情况正在发生逐步变化,券商持续创新,意味着资本会是证券公司竞争中越来越关键的要素。
在平安集团框架内,全资子公司平安证券的资本金补充,几乎全部依赖集团投入。在其他券商纷纷充实资本金以寻求更广阔发展时,平安证券数年来的资本金始终原地踏步,使其在营业网点布局、自营业务、创新业务发展等方面受到硬性限制。
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末,平安证券的净资本仅为47亿元,而在当年净资本超百亿的券商已达到11家之多。
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平安证券所贡献的收入和利润在集团报表中仍显得微不足道,在平安集团“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中,其所占比重不足10%。
一位接近平安集团的人士透露,对于平安证券此前对集团品牌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决策层十分不满,不太愿意以集团出资方式对平安证券的资本金进行补充,将平安证券分拆上市单独融资,或索性将该证券牌照舍弃都在考虑之中,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