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消失

标签:
杂谈 |
银行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
其实就是 1利息收入 2中间收入(非息),然后减去运营费用,减去拨备,减去税收。共5项
这是深发展10年11年的利润表。银行营业收入非常高,近300亿,净息收入253亿,非息收入43亿。说明深发展非息收入很差。主要靠利差赚钱。
300亿的利润怎样变成只有100亿的最终利润呢?这消失的200亿,有120亿是运营费用,这是大头,而且相对固定。税收50多个亿。注意,这里拨备费用非常低,只有21个亿。
由此可知,银行的业绩主要取决于两个变量,一净息收入,二坏账。11年深发展净息差2.53%。不良0.53%。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净息差会受到很大的压力;同时银行的正常不良率也不会向过去几年那么低。
银行是高杠杆的企业,所以,息差和坏账看上去很小的变化都会对最终的盈利造成巨大的影响。不过,那些动不动说银行坏账上升1个点,2个点的是在瞎扯。
当然,目前市场上用美国银行的危机来解读银行是过了:美国三次经济衰退期间不良率的高点分别为6.2%、2.8%和7.4%,2008 年的次贷危机与1989 年储贷危机类似,同样是房地产市场由繁荣到萧条引发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大幅提升,进而带动整个行业不良由2%快速反弹至7%。中国目前银行的问题是局部性的,包括局部的区域和局部的行业,因此,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不是系统性的崩盘,也不是经济的大衰退,银行的不良率或许会升高,但目前只是周期性的波动。
此外,虽然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的过程银行的息差会缩小;但美国的几大银行息差都不低,银行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提高息差。比如向议价能力低的企业贷款等等。同时要注意的是,中国目前的利率市场化是渐进行的,给银行较多的调整时间。
http://xqimg.b0.upaiyun.com/13a14d36d5cf03fcf3159852.jpg
未来银行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做大做强中间业务,二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提高净息差。(大多银行不会再通过规模推动增长)不仅要大力像中小企业贷款,同时要保证坏账率不会太高。而这两个变化,都意味着银行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消失了。
此外,如何提高运行效率也是重要的一环。
未来最可怕的银行有两种,第一是继续想躺着赚钱,息差无可避免的下降,中间业务停滞,同时员工的福利不变。第二种是在努力赚钱,但风险识别管控能力太差,最后赚的钱又被坏账吃光。
注:
银行的利息收入来源于两方面:规模和息差。规模扩张和息差提高是大多银行过去数年高速增长的原因。
看银行的业绩,也要注意到银行的利润是可以调节的,调节的方式通常有两个手段,一是调节拨备覆盖率,二是调节成本收入比。一些银行,在过去一两年隐藏了利润,有释放业绩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