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银行:少融资、高分红的优质银行股典范

标签:
杂谈 |
有好的增长模式和股东回报,银行股并非不值得投资,恒生银行便是最好的例子。从1972年上市至今,恒生银行创造了香港股价成长神话。即便是从2003年起算,投资恒生银行的稳定收益也非常明显。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家银行在过去的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始终保持了较高的股东回报率和极高的现金分红,却没有从外部融过一分钱。
二、恒生银行和兴业银行
当年恒生银行入股兴业银行时,或许不会想到不到10年时间,两家公司规模对比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2002年,兴业银行总资产1911亿,为同期恒生银行的40%;2011年,兴业银行总资产24088亿,为同期恒生银行总资产的3倍;
2002年,兴业银行总贷款1109亿,为同年恒生银行的50%;2011年,兴业银行总贷款9689亿,是同年恒生银行总贷款的2.4倍;
2002年,兴业银行净利润5亿,为同年恒生银行的5%; 2011年,兴业银行净利润255亿,为同年恒生银行净利润的1.9倍;
但是,兴业银行的roa一直低于恒生银行
原因:过度依赖资产规模获利是导致银行ROA不高的主因,息差的变化基本决定了利润波动。与海外同行相比,中国的银行总是被人诟病过度依赖存贷款利息收入,非息业务收入占比太低,于是各家银行竞相争取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甚至不惜用“息转费”的手段。然而一个易被忽略的事实是,海外银行大部分是可以混业经营的,其非息业务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保险、证券经纪及交易收入,传统手续费服务收入占比达到25%似乎已经是个极限。在分业监管、分业经营的框架下,要求中国银行业的非息收入(手续费服务净收入)占比向海外同行靠齐似乎有些强人所难。
我们知道要想提高内生资本补充能力,银行ROE需要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在既定杠杆L(总资产/权益)水平下,ROA的提高便是关键。然而在银行经营中营业费用、拨备比率基本是稳定的,分业经营下非息收入占比提升是有天花板的,如果不能维持较高水平的利差,ROA的提升空间不大。
因此,银行长期内生增长问题不仅是公司本身经营层面的议题,还涉及到国家监管制度变化、社会融资模式和各种形式融资效率的比较。
特别注意:
银监会引进国际银行监管规则,大力推行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初衷是为了约束银行资产过度扩张,然而现行体制下货币信贷政策着眼点时常需要让位于政府的意志,当政府认为增长需要时,银行资产扩张即变成刚性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被资产扩张倒逼成不断向市场再融资。而在资本补充之后,银行想的又是如何利用好资本进一步扩张业务,结果是银行体系资产和贷款规模基数快速放大。
在这一双向放大机制下,我们看到2009-2011年这3年时间里,上市银行资产规模增长了73%,其中贷款规模增长了82%,与此同时,货币总量M2增长了80%。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并没有成为银行资产扩张的约束,反而成为银行不断再融资的动因,以致目前二级市场价格跌至净资产以下,投资者“用脚投票”基本封堵了银行向二级市场再融资渠道。
附:
中国银行业内生资本增长能力如何?
根据信息的可得性,我们先从上市银行核心资本的内生增长能力入手。2008-2011年,扣除公开市场的股权融资后,上市银行整体年均核心资本内生增速约14%,而风险加权资产年均增速达20%,规模的扩张远远超过资本内生补充。考虑到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行业整体核心资本内生增速可能还会更低些。
需要注意的是,核心资本的内生补充能力直接取决于银行ROE和分红率。2008-2011年,我们见证了银行业内生资本增长提升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ROE的不断提升和分红率的下降。然而未来几年这样的情况可能难以持续,主要因为:
1、在降息周期和利率市场化冲击下,银行息差收窄难以避免,这意味着未来银行业ROA水平将出现下滑;
2、为与国际监管环境接轨并防范风险,银监会在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流动性、杠杆率等指标的要求都全面提高,限制了银行经营杠杆进一步提升;
以上是两个比较确定的因素,还暂时不考虑未来如果资产质量下滑可能导致拨备计提力度加大。很明显,如果未来经济下行持续,若银行想要在既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规则下运营而又不依靠外部融资来增长,只能继续降低分红率或者控制风险加权资产(贷款、信用类债券、表外业务占用)的增速。或者银监会需要再次变向放松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比如通过创新资本工具如优先股、开拓境外发行等方式补充核心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