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融资延迟
(2012-07-23 15:42:42)
标签:
杂谈 |
招行融资延迟,昨天到现在看到两种意见。一种是暗自高兴,认为招行或许会不融资了;第二种是迟点融资更好。利好利空一般长线的投资者不关注,原先提到过,利好利空一般而言,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很小。
但招行如果融资不成功,对招行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招行目前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31%,低于监管层要求的8.5%的标准。当招行被迫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意味着ROA 基本不变假设下,ROE 将降低;此外,随着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招行将趋于降低资产的风险权重,如提高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的投资比重,从而降低净息差或净利息收益率,使得等量生息资产只能带来较少的净利息收入。此外,招行的核心充足率是动态的----不断下降中,因此,融资拖延会扰乱公司的正常经营。
中国银行的发展模式是透支的方式发展,换句话说,先赚钱,然后核心资本不足,再融资。完全没有考虑融资融不上的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太快,银行太少,所以从总体而言,银行作为一个行业必须不断的补充资本,不是这个银行融资,就是那个银行融资;另外一方面,是银行自身想做大。关于银行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如果股市融资不成,对于股东来说不是什么好事。银监会初步计划于年底前制定并发布《创新型资本工具发行指引》,明年起与资本管理办法同步实施。据透露,指引将明确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型资本工具如优先股、合格债券工具或开拓境外发行市场等方式补充资本。
利空是利空,关乎企业的基本面;市场是市场,市场可以利用利空做空也可以利用市场做多,但这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招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问题是问题,融资成功比融资推延好。而不融资是不可能的---不融资对企业就是伤害性的。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招行的融资被当做两次利空了,第一次是融资,第二次是延迟融资。但个人认为,融资不算利空----最多只是增加了投资人一些摩擦成本;而延迟融资的利空其实也大不到哪里去。真正的问题是招行的资核心充足率的问题---招行经营中的激进。
招行11年最好的方式是不分红或者少分红,但规则下,招行多分红了。。。
附:
09年上半年,从信贷环比增速来看,招行的信贷投放不算太慢,1、2季度分别达到14.19%和15.86%,但新增贷款中40.4%为票据贴现,导致息差收窄。08下半年至09年上半年,票据利率降低和占比上升大约降低生息率41bp,占到同期生息率降幅的29%,占NIM降幅的42.6%。
《缓解资本不足 票据融资或再度活跃》http://www.essence.com.cn/essence/news/NewsContent.jsp?docId=1194695
杰晟JasonZheng:回复@流水白菜:
再融资需要再投入,虽然可能带来净利润的增长,但对投资者来说每单位投入的产出未必多了,再给招行2000亿,如果净利翻番,投资者的投入与回报并没有变化。关键看ROE。
招行推迟再融资,核心资本充足率虽未达8.5%,但11年末8.22%比09年6.56%是高了许多,一季度继续提升,这次招行没那么窘迫,不至于像09年那般疯狂低价做票据。另外,12年票据贴现利率是否会去到09年平均2.21%的收益率?招行贷款结构当中无论是中长期短期贷款比例,中小企业贷款占比,零售贷款结构,都比09年有了进步。
然而市场参与者显然没有关注这些变化,更多的是因为下跌而卖出。
附:再看永隆并购
招行以香港7年来最高并购价格获得永隆的控股权。
1、与永隆银行合并后,招行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将上升5.5%。到08年底,招行的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充足率将分别由9.1%和10.9%下降到6.8%和8.03%。造成招行的一次股市融资以及09年收益大减。
2、招行发行了300亿次级债,招行每年为300亿元次级债支付的利息,约为18亿~20亿元。(在利息最高的时候发债,利息极高),这一利息超出了招行正常的盈利能力。
极高的价格---我认为多花了200亿;
错误的时间---贷款利息极高;
错失的机会---09年国内市场机会很好,但招行只能却因为资本问题发展缓慢,最终导致了09年招行收益所有银行倒数第一。
错误的结论---招行一直高调认为并购是正确的。
总之,这个败笔使得招行陷入资金的困扰中进而引发招行全局被并购拖累。招行在所有经营指标上的排名,无论是最近3年,5年,还是7年,都变得不上不下。
当然,招行并购永隆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优点:有助于招行拓展香港市场,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是招行致力于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次永隆银行业务经营多元化,2007
年末非利息收入占比超过36.3%,并购永隆银行对招行经营战略调整及保持零售银行业务优势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优化招行的业务结构,推动经营战略调整;第三,有助于积累混业经验,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香港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永隆银行即是典型的银行控股集团,旗下包括证券、信托、期货、财务、保险等多家全资子公司;第四,有助于增强协同效应,发挥香港与内地联动优势等。
回看当时收购的问题,收购价格太高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招行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发动的巨额收购,最终因为资金紧张导致了一连串的问题。如果招行资金没问题,那么这个收购即使贵点,考虑到战略层面上的价值,也不能说错。换句话说,如果工行并购,就没那么多的后遗症了。
从永隆并购中,还可以看出招行对于混业经营的渴望。招行的混业经营,是招行长期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