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天马常衔苜蓿花

(2022-05-12 15:52:30)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天马常衔苜蓿花作者:pplong
[转载]天马常衔苜蓿花

紫苜蓿花

春天的上海,餐桌上少不了“酒香草头”这道菜。

“草头”是江南地区十分家常的食材,吃的花样也是层出不穷。上海比较出名的有“酒香草头”“草头圈子”等。江苏人称之为“金花菜”,较为出名的做法是“河蚌肉炒金花菜”,苏州也有腌金花菜的传统。我曾经吃了几瓶腌制的金花菜,才搞明白它原来就是“草头”。浙江人称之为“草籽”,较为出名的做法是“草籽年糕”“草籽香干”等。

“草头圈子”实际上是两道菜的组合,红烧圈子和生煸草头,其中红烧圈子也就是红烧大肠。因为大肠出来油脂太多,而草头又有着名的“油抹布”的称号,其吃油能力非一般菜可比,所以就想有了草头和大肠搭配。草头吸收了大肠的油脂,而大肠又吸进了草头的清香,两者组合大有“洗净铅华,摧刚为柔,清雅脱俗”的感觉。草头圈子的做法很有讲究,草头应该选最嫩的顶叶,即最上面的三片叶子,圈子更难处理,要去掉大肠的膻味,又不破坏大肠本身的肥糯,这就需要厨师在预处理的时候更加小心。一个圈子,一口草头,一种滋润,一阵清爽。这或许就是上海人如此钟爱这道菜的缘故吧。

[转载]天马常衔苜蓿花

[转载]天马常衔苜蓿花

苜蓿草

“草头”的学名叫苜蓿,是豆科苜蓿属多年野生草本植物。作为一种古老的栽培作物,苜蓿的起源与传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伊朗作为苜蓿的起源中心得到广泛认可。在伊朗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炭化苜蓿种子,说明大约在8000年之前人类就开始利用苜蓿了,在公元前1300年的土耳其和公元前700年的巴比伦人的教科书中也出现了有关苜蓿的记载。

苜蓿是战马的主要饲料,所以苜蓿的传播与航海贸易、军队入侵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说大约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入侵希腊时,苜蓿种子也就随之被带入了希腊。大约在公元前126年,苜蓿随汉武帝派往西域的使者来到了我国。有关苜蓿的引入,最早的记录是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葡萄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葡萄、苜蓿极望。”后来班固的《汉书·西域传》中也同样提及了此事:“大宛国,......。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目宿。......。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葡萄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正如唐代诗人鲍防在《杂感》一诗中所说的:“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

上述这两段汉史的记载,几乎是我国所有追溯苜蓿起源问题的源头,但也是谁将苜蓿带回来的争论的开端。很多人都坚信是张骞带回来的,但这两篇文字中提到带回苜蓿之人的身份的时候,都选用了“汉使”一词,却没有直接给出人名。不过,尽管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争议,苜蓿这种植物却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栽培和利用。

[转载]天马常衔苜蓿花

[转载]天马常衔苜蓿花

南苜蓿花

几乎所有被人们观赏活着食用的植物,都会被文人墨客所赞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珍贵的记忆。苜蓿草也不例外,在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它的诗歌和文字。宋代梅尧臣有《咏苜蓿》一诗:“苜蓿来西或,蒲萄亦既随。胡人初未惜,汉使始能持。”这首诗突出了苜蓿来源地的描述以及何时何时来到我国。

苜蓿是可食用之物,人们在饮食上对待它的态度也是千差万别的。宋代黄庭坚的《次韵子瞻题无咎所得与可竹二首粥字韵戏嘲无》一诗写道:“十字供笼饼,一水试茗粥。忽忆故人来,壁间风动竹。舍前粲戎葵,舍後荒苜蓿。此郎如竹瘦,十饭九不肉。”宋朝著名诗人陆游也将苜蓿入诗,即《书怀.苜蓿堆盘莫笑贫》,具体如下:“苜蓿堆盘莫笑贫,家园瓜瓠渐轮囷。但令烂熟如蒸鸭,不著盐醯也自珍。”其中“苜蓿堆盘”表达的是生活清贫,作为一种野菜,只有穷苦的老百姓才会食用,因此食用苜蓿成了一种清贫的象征。而陆游将食用苜蓿看做和食用鸭子一般美味,可见这些大诗人的精神世界是多么丰富。

[转载]天马常衔苜蓿花

[转载]天马常衔苜蓿花

南苜蓿花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这样一句解说词: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源于思乡,这里面有思乡,有怀旧,留恋的是童年的味道。你看唐代诗人岑参在《题苜蓿峰寄家人》一诗中就借苜蓿表达了自己的思亲之情:“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出使金国途中看到人们处处吃瓜的情景,联想到西瓜与蒲萄、苜蓿一样,都是舶来品,感觉生长在此地的西瓜在形状、味道上都不尽如人意,不能与葡萄、苜蓿相比,于是写下《西瓜园》一诗,并在前面加了一个注释:“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诗人借助北方特有的物产,委婉地表达了故国沦丧的悲痛和失地人民渴望回归的愿望。

盛唐时期的“苜蓿”,多活跃于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所创作的诗篇中,既让中原人看到了边塞别具一格独特风光,也表现出的盛唐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豪迈之情与时代精神。如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此诗前两联写景,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指出路途遥远,寂寞荒凉,环境恶劣;第三联以想象描绘了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最后一联希望刘司直出塞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报国豪情。还有岑参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自逐定远侯,亦著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此诗以一派从容、熙和的景象开篇;随即陈述封常清降服胡人,功盖古人;然后又写封常清的风采,凸显其功勋;随之又用朝廷的殊宠来进一步赞扬他功业非凡,才能堪为国之栋梁;最后自述勤于练武,以期跟随封将军立功封侯。全诗一韵到底,整齐有致,从多个角度塑造了封常清这一能征善战的边塞统帅的丰满形象。

[转载]天马常衔苜蓿花

[转载]天马常衔苜蓿花

紫苜蓿花

我国栽种和分布最广的苜蓿有两种,一种叫南苜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以江浙两省和上海市最为常见。南苜蓿是重要的饲料和牧草。但也常被人们当做新鲜蔬菜吃。另一种叫紫苜蓿,是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饲料与牧草,分布在整个欧亚大陆上。我国的南方因为太过高温潮湿,不太有利于紫苜蓿的生长,所以很少见得到。

苜蓿芽在春天里破土而出,高及寸许时是最有味的时候。这时候的苜蓿芽鲜嫩而茁壮,人们常用指尖采摘,叫掐苜蓿,而长至半尺许,就可以揪割了。苜蓿的每一根细茎上面,有叶三齿,如倒心形,先端稍圆或凹入上部有锯齿,叶片浓绿。苜蓿芽的味道不苦,不涩,不麻,也不甜,要形容,也只有淡淡的草香,能被人青睐,或许就在于其平实却另类。

苜蓿为总状花序,通常有10-20朵小花聚生在一起,有时呈头状或单生,花小,一般具花梗。每一朵小花都同其他豆科蝶形花亚科植物类似为两侧对称花,花冠为蝶形。南苜蓿的花冠是黄色的,紫苜蓿及其它杂交种常为紫色、堇青色、褐色等,旗瓣倒卵形至长圆形,基部窄,常反折,翼瓣长圆形,一侧有齿尖突起与龙骨瓣的耳状体互相钩住,授粉后脱开,龙骨瓣钝头。雄蕊两体,花丝顶端不膨大,花药同型;花柱短,锥形或线形,两侧略扁,无毛,柱头顶生,子房线形,无柄或具短柄,胚珠1至多数。

[转载]天马常衔苜蓿花

[转载]天马常衔苜蓿花

紫苜蓿花

紫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称,不仅产量高,而且草质优良,各种畜禽均喜食。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一是产量高。作为多年生的豆科牧草,紫苜蓿的生长期短的4-5年,长的可以达到10年以上,它可以一年多次收割,鲜草的产量高;二是品质好。紫苜蓿的粗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18-22%之间,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饲料来源。而我们广泛种植的玉米的蛋白质含量通常在8-9%之间、三是重要的能量饲料。它虽然不如玉米的热量高,但从蛋白质和能量的综合平衡来说,1公斤的紫花苜蓿至少能顶上1公斤的玉米。四是紫苜蓿含有一些对家畜非常有利的物质,科学家叫它“未知的促生长的因子”。用它来喂母猪,不但节省粮食,还能够使猪产仔多,成活率高;喂产蛋鸡,不仅使蛋黄的颜色加深,而且能够增加产蛋量。五是生态效益高。它通过根瘤菌可以进行生物固氮,几年种植以后,地反而越种越肥了。因为它是多年生的,扎根深,根系发达,所以还有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六是可以进行深加工,从中提取叶蛋白,其蛋白质含量可达50%以上,可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人类食品里边。

苜蓿含有大量的粗蛋白质、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B族维生素,维生素CE及铁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具有消除内火、清热利尿和止血、止咳平喘的作用,对支气管炎也有一定疗效;苜蓿中的粗纤维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从而减少粪便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帮助大便及毒素的排泄,防治大便秘结和肠癌;苜蓿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可以作为缺铁性贫血患者补血的辅助食品,另外苜蓿中的维生素B族可以增强铁元素补血的效果,而且对治疗恶性贫血很有作用;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苜蓿中的活性多糖有增强免疫功能和抗感染的作用,尤其有免疫活性功能而更加受到重视,它能够提高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

[转载]天马常衔苜蓿花

[转载]天马常衔苜蓿花

紫苜蓿花

苜蓿花的花语是:希望和幸福。这种不起眼的植物,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无尽的希望,也确实是人类幸福的缘由之一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