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不读书的童年孩子会咋样?
——初中时代的回忆
六十年代,初小毕业不算文盲,小学毕业是知青,考上初中就成了十里八乡知名的“秀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村儿童不读书,在晒着稻麦的禾场上赶走鸡鸭猪;在田野,拿根长杆或敲打的锣,驱赶野鸟偷吃撒下的种子或成熟的谷子、麦子,常割猪草、牛草,其灵活度效率可超成人。
城镇不读书七八九岁的孩子做什么呢?家庭困难读不起书,性格温顺勤劳的帮助大人做家务,扫大街清厕所,能到街道、工厂当童工还很难,尽管不利于身心发展。
而城里经济条件、文化家教好,孩子规范好学,但也有随心所欲,性格放纵,不受拘束不读书的男孩女孩掺杂一起成为街头混混,什么事都做得出来,“闲则生事”很可怕。
所以国家放宽政策(越小越宽)降低中小学大学录取线。比如我们63级初中生,周口大队和干一镇人数差不多,前者无一人考上,后者则有20余人,如果不读书滞留城市将成为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据说有的农村学校三年无一人考上初中。我的五年级是在周口小学读的。周口大队像银河中的太阳,四周布满的星星有三王台、刘州、董台、毛家嘴、中湾、鸳鸯湖共7个村子无一人考上实在不大公平。
我上学要走过四个村,趟过二条河,再走三里路才到学校。太远了我就转到新建小学读六年级,虽然更远,但无河流阻挡,但没料都大病两场,辍学两月,成绩更糟;也没料到班主任再新老师将我列入最有希望的前5名重点培养,班级哗然;更没料到我考中了,当班主任兴奋地将录取通知书递我手中,我愣着不相信,只是喃喃自语地“谢谢”!还没料到,我竟没请老师到家里哪怕喝一杯水,却被船工吆喝“快上船啊”!我们正划船过沉湖到仙桃卖猪崽子,仿佛是在筹集学费,尤其没料到,小学一直泡在病中的我,从此50年没病,这都是神的保佑,包括我能来到人间。
进了干一中学,我发现班上56人,将近50人,家里都具有一定文化背景和经济实力,唯独我一穷二白,还有衰老的爹娘,每次我总自卑地躲在人群最后,听其他同学高谈阔论。老师同情我,每月有了三元钱的国家助学金,开启了我新生活的航程。
202207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