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高知和有名望的蒋氏宗族总会轮流坐庄聚会。 2017年一天,在不经意间,一场舌战群儒的争辩围绕“三个话题”在民政厅对面的宾馆展开。
飒在南方带孙,与亲家稍有罅隙,山劝告:她带孙上下7楼不容易,算了吧?飒:“人质被她掌握……我当然算了”,飒几次提回汉。山对院长讲,我没请是等飒回来一起请大家,院长说:不,由我来接风?山再告知飒,院长刚请又接,别人会惊讶的,我们应谦虚一点,两人商约好,不料飒在回来后的宴席上突发嬗变。
大家都恭维飒真有面子呀……飒得意:我还是学校的科长!在祥他们听到了。
宴席上,院长致辞欢迎,飒答谢并赞扬院长:平易近人,勤快,穿围腰做饭,不像我们家山只吃懒做,死读书没用废物!
这番话不知是否触动了在座的读书人,大家纷纷辩驳:一是不赞成读书废品论;二是好吃懒惰的农民能进大学?三是山不读书,你小孩能搞得这么好?
山连忙插话:儿子是自己考来的,预考还全县第一。听说他进高中只管几个人,后来第一,说明他智力好,但不够线不交好几万能进天中?干中能考全县第一?凡智力好的孩子更要花钱进重点!和我们比,你省了赚了多少钱?这是第1个话题“读书改变命运”是唯一的出路。
第二, “读书要不要做事吃饭?”答案是肯定的。家庭和社会都有分工。读书考试也是做事,更紧张的做事,是一种复杂劳动。天下父母妻子哪一个不为丈夫、儿女做饭做家务,人情客往带小孩?蒋三台、干一、天门,还没听说哪个农民教天中、大学,那是不是意味着这成千上万的女人都没做好,都没尽到做妻子父母的责任,所以他们的丈夫就失去了带领妻儿进大城市教大学的能力?
第三:“他上来教中学大学都得亏我!”这点大家谈得最多最深。看似很中庸的院长兄领航到底,社长及堂兄弟,大学毕业到省机关和部队的干部,包括同行搞书法的小叔都一直不下场。老兄总是先提出问题:你说他得亏你,他怎么得亏你,得亏你什么?飒除了总是重复前面的人情客往,辛苦做事付出外?有些答非所问。
他上来你你肯定付出了,但天下女人都付出,你超出别人又做了些什么?你、家里哪个亲朋帮了什么忙?找谁帮的?
飒像突然记起来:我到荆州找你帮的忙。院长:你到荆州是他带你去的,你找我不是帮他的忙,教大学这个忙,我怎能帮,谁也帮不了!
其他人也七嘴八舌,当官还可以帮,当好当坏都是当。学校讲台不一样,那都是聪明一流的高材生,一个问题就可以把你搞倒!
这场辩论虽反衬于山,当时山怅然若失(毕竟是一家人),她没认清面前的对象是知识群体。
她听惯了那些当面说好话不要钱,有求甚至日后能求助于儿女的人会说:“哎呀,您真不容易,山生存能力那么差,要不是您,他怎么能教大学,都得亏您啊”(要的就是这个)!只要是有点文墨会说的,这不要钱的话,人人都会这样说,但人人心里都不信,除非没读什么书!
20220125
附:
这场辩论几乎贯穿了整个饭局。有人当场或事后电话山,原来只知道你外部环境差,哪知……?真不容易呀!
老三届高考是家庭工厂,帮助抄书、抄题抢时间。谁都不会相信,老三届人参加高考、中考、民转公等等考试,竟无一人相送,哪怕一次(倒是记得女儿送我上车到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