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百五十七、《海洋之歌》:金玉其外,人要衣装,戏靠包装

(2016-08-14 22:55:09)
标签:

海洋之歌

爱尔兰

凯尔特神话

http://s4/mw690/001UyBqozy743eL5cyL63&690

剥开精美的画面,醉人的音乐,和欧洲神话的层层包装,这仍旧只是一个婴幼儿床前故事——一个欧洲版的小蝌蚪找妈妈。

看这个电影,最直观印象在于画面,许久未在大银幕上看到这种纯粹的手绘风,上一次还是一部国产动画《我是狼》。人和景物形象设计的风格,色彩的运用,均令笔者想到了育碧公司的一款游戏《光之子》。碰巧两部作品都有一个童话般的故事,套着一个精美的包装,主角也都是会叫人心生怜惜的小女孩。

这部电影另一个让人大有好感的点是背景音乐。主要是那几首钢琴演奏的乐曲,又令笔者回想起另一款游戏,手机上的滑雪游戏《Alto's adventure》。这款游戏的zen禅模式下,伴随着不断循环的钢琴曲和不会死局的游戏,玩家几乎进入了关卡模式描述的禅定状态,再火热的心也会宁静下来。而本片中的音乐特别是钢琴曲也能达到同样的功效,甚至在观影过程中笔者也一度内心空明。

影片还有一层包装是流传于爱尔兰地区的凯尔特神话。这个和希腊神话与北欧神话齐名的体系,笔者仅仅在玩全面战争系列游戏的时候有所耳闻。但从影片中可以感受到,正是有了凯尔特文化的渗入,才使这个本很低幼的故事,具有一些悲剧色彩和宿命意味。也让本片的结局,脱离了常规幼儿童话的俗套,却透着一股魔戒结尾精灵们携魔戒持有人东去的使命感。

然而,当最终剥去那一层层电影包装,剩下的,还是给刚刚有点自我意识的小朋友们准备的寓教于乐的睡前故事,甚至于这个乐还基本上看不到。欧洲人的病入膏肓的崇尚文艺与形式主义,使他们对娱乐性的理解存在严重偏差,和美国的大通俗与日本的同理心一比,真是不能激起小孩子们的兴趣。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院中观看本片的绝大部分是大人,小朋友太少,就算有也基本上趣味索然,就和之前看头脑特工队(也许大孩子和成人对该片赞不绝口,但对于小孩来说还是失手了)的情况一样。

不巧的是,海洋之歌还真和头脑特工队有极其相似之处。两部电影都对人的情绪进行了具象化的解析,头脑是用情绪小人来模拟,而本片直接具象成一种天气。相较而言,本片的处理方式更为直观。我们常说一个人阴晴不定,喜怒无常,不就暗含了这一层比拟。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却最不易让一个小孩子理解个中深意,从而丧失观影乐趣。

影片剩下的故事,就是转恨于妹妹的小男孩经历众多事件终于释然,同时知晓母亲离去真相以及妹妹的宿命,因此成长。而妹妹的剧情线,表面上是要冲破阻碍,履行自己度化亡灵的职责,其实却是在帮助男孩找回母亲。他们的母亲,无法改变精灵必须离去的命运,这场人灵结合的伟大爱情不得不以悲剧收场。但是小女孩作为半人半灵,在完成了使命之后,却能选择留下,成为最平凡的存在,享受身为人的权利。影片中还有一位母亲,为这场家庭惨剧再添悲剧色彩。猫头鹰女巫抽走生灵情绪这一“邪恶”举动背后埋藏着极度的悲伤——为了让儿子不再伤心,抽走他负面情绪却使其化为石山;为了摆脱对自己行为的愧疚,又不断抽离自己的情绪,最终变成故事里的女巫。两个故事交融在一起,谱写了这出寻母海洋乐章中最悲伤的基调,共同道出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人间真理。

但是这些故事,在一个小孩子看来,却因为趣味点和娱乐性的缺失,而无法带来触动。更何况这电影的节奏实在拖沓沉闷,连大人都可能看的昏昏欲睡,更别说小孩了。

说海洋之歌清流也好,新风也罢,终究是敌不过美国的迪士尼和日本的吉卜力。

(史歌出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史歌        

2016814日酉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