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的“成功”之路
作者:天狼轩主
三国时期有能力又有野心的人很多,却并不一定都有机会施展,有机会施展的也不一定成功,而孟达却是经历了一条极其曲折的“成功”之路。
孟达的“成功”第一个要感谢的是他的老父亲。孟他,又名孟佗,是孟达的父亲。苏轼的诗“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斛得凉州”说的就是孟他,伯郞是他的字。说的是孟他倾尽家财结交中常侍张让的家奴,让这些家奴很是过意不去。这些家奴报答他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大家都在张让家门口排号等着被召见的时候,孟他被家奴们跪拜着迎进去了,让大家误以为孟他与张让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孟他就用这些不知情的人送给他的贿赂送给了张让,其中就包括一斛极其珍贵的葡萄酒,换来了凉州刺史委任状。不管这官职是怎么得来的,孟达总算是有个不错的出身了,可以和那些纨绔子弟们一起谈天说地,或者说是花天酒地了。
孟达走向“成功”的第二个关键人物,是他的同乡法正。当宦官们在洛阳被清洗的时候,孟达家的境况也好不到哪去,于是在法正的建议下,一同去益州依附刘璋。虽然在益州的这段日子里,法正和孟达都不怎么得志,但好歹日子还过得去。官渡之战也好,赤壁之战也好,对于益州人而言,都是那么遥远,法正和孟达虽然对刘璋的未来并不看好,却也是无可奈何。
就在孟达呆在益州,过着无聊而又无奈的日子的时候,益州的新主人刘备出现了。当然了,在刘备入蜀这件事上,孟达应该算是一个功臣,因为他投奔刘备要比益州的其他人都要早那么一点点。就是刘璋派法正和孟达各率二千人去迎接刘备入蜀的时候,刘备就把四千兵马交给了他,让他驻守江陵。就在刘备攻打孟达的主子刘璋的时候,他就带着这四千兵马帮刘备守着江陵;就在诸葛亮、张飞等人溯江而上,两路夹击刘璋的时候,他还是带着四千兵马帮刘备守着江陵;当刘备成了益州的主人,并且从曹操手里抢到了汉中的时候,他依然带着这四千兵马帮刘备守着江陵。直到刘备在益州站稳了脚跟的时候,孟达出手了,势如破竹的拿下了上庸,他生命中的“贵人”终于出现了。
孟达的“贵人”就是刘备的养子刘封。就在孟达拿下整个上庸已经毫无悬念的时候,刘备就派了刘封过来“摘桃子”了。史书上明确记载,刘备不是怕孟达拿不下上庸,而是“阴恐达难独任”,也就是说这么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交给孟达,真有点不放心啊。刘封来到上庸之后,除了孟达之外,包括那些降将在内都加官晋爵。这时候的孟达,心里要是没有恐惧,没有危机感,那是不可能的。至于刘备为什么不信任孟达,历史上没有给出一个正面的答复,甚至连不信任的字样都是那样的隐晦,所以刘备与孟达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孔府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
当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也就是大意失了荆州的时候,曾经给刘封或者是孟达发出过救援的请求。“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对关羽进行了无情的回绝。关羽的失败可以说与刘封、孟达没什么关系,或者说是这几千兵马,不过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局势。也许不出兵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是这时候却发生了刘封以“抢鼓吹”的形式剥夺了孟达的兵权的事件。这让我不得不怀疑,不出兵救援关羽的决策即使不是出自于孟达,也是因为孟达手中的兵权让刘封不敢出兵。因为此后孟达叛投魏王曹丕竟然是如此的神速,让人不得不怀疑刘封已经察觉了他的企图才夺取了他的兵权。
当然了,刘封只是一员猛将,并不是一个谋士,正是因为他的一意孤行,逼走了孟达,或者说是让还没有下定决心的孟达,终于死心踏地的离开了刘备。
孟达终于“成功”了,迎来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段。魏文帝对孟达是喜欢的不得了,力排众议以极高的规格加以优待。“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达领新城太守”,这是孟达在刘备旗下辛辛苦苦这么多年也没有得到的荣誉与奖赏。在魏文帝曹丕活着的日子里,也是孟达人生中的黄金岁月。从刘璋阵营进入到刘备阵营,孟达还是那个孟达;从刘备阵营进入到曹魏阵营,孟达收获了一生中梦寐以求的东西。权力、地位、尊宠,竟然在同一时间光顾,孟达终于“成功”了。
可惜啊,孟达在曹魏阵营里,只有几个短命的朋友,曹丕、夏侯尚、桓阶都一个个的离开了孟达的时候,他只能再一次选择背叛,用手中的土地去换得新的荣耀。
可惜啊,这一次他遇到了司马懿。就在他认为不可能的时候,他的头颅被送到了洛阳。
有能力,不是孟达的错,有野心,也不是孟达的错,但是为了名利,一次又一次的背叛,说实话,他连一个小人都不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