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
去了一趟河南,南太行区域。慢慢开始发片。
红旗渠,原名引漳入林工程,位于中国河南省林州市北部,坐落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为水利工程类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旗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域内多山峦沟壑,多陡崖、峡谷
,地貌类型 复杂 ,为嶂石岩地貌 ,地质结构则为垂直岩石层理
。红旗渠境域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受地形影响,其缺
乏良好和稳定的隔水层,导致地表水大量漏失,地下水储存偏少,并且开采难度很大 ,灌区以红旗渠总干渠引浊漳河水为主要水源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水利工程成功修建后,于灌渠、库渠周边种草植树及造林,已发展出了立体绿色景观的生态林。自1990年起,红旗渠景区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于1991年对外开放,
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 ,主要景点有分水苑牌楼、红旗渠纪念馆、虎口崖、凌云亭、小三峡、神龟洞和铁索桥等
。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 ,先后入选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
,已获评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国旅游先进集体、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标杆景区等多个称号。红旗渠精神也已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2023年1月,景区入选《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与“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
。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次月,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1965年4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太行山腰穿而过。原洞长616米,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经过一年零五个月,于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在券砌洞脸后,洞长度为623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0.3万元。
总干渠分水闸为河顺公社1965年3月修建,位于分水岭新(乡)河(口)公路右侧。分水闸以上是长102米、高10米的防洪矩形明渠,再上是长346米的分水岭双孔隧洞,单孔宽4米,高4.5米。1973年建成的红旗渠纪念亭横跨在隧洞与分水闸之间的明渠上,为古今结合式建筑,三开间四周14柱,琉璃绿瓦挑檐,古色生辉。“红旗渠纪念亭”匾牌,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现代书法家赵朴初手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