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行记之蒙自

标签:
云南蒙自 |
分类: 旅游类 |

我们从罗平来普者黑时,阿胡夫妇觉得坐客运车挺累,现在要从普者黑去我们的下一站蒙自,如果继续坐长途客运的话还是如此。和他俩商量后,教授决定坐火车转道昆明去蒙自。如此肯定是兜圈子,阿胡去年和我们一起去登上过几个长城,但这次老卢还是第一次跟着我们走这么远且艰辛的路,他俩身体的舒适度必须保证。
小杜给我们介绍的那位司机姓马,短小精干的身材,待人非常热情,在替我们装行李时就告诉我这一路他都非常熟悉,还经常来回跑。出发后,他一直在和坐在副驾驶上的老卢聊天,觉得他对这里的城市和路况都非常熟悉,问他是否愿意让我们包他的车一路去建水,得到他的同意并谈妥价钱后,教授立马就退掉了两程车票。
一路上,我们慢慢了解到小马家住普者黑旁边的曰者村,他原先有个建筑公司,后来因为收不到工程款,卖了自己的几套房,付清了工人的工钱,出来当车夫。后来的相处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小马不仅仅是个车夫,还是个没有执业资格但却有着深厚资历且知识范围广泛的导游。








窗外大片的红色土地,使我想起了我们以后行程中的东川红土地。车子来到砚山县的一个清真寺,那是小马当初承包的工程。中午时分,礼拜堂里面没有人,我们不敢贸然进入,只在门口观望一番。我和阿胡爬上了建筑角上高高宣礼塔的楼梯,最起码有七八层楼高,只可惜最后那层只能抬头看见打开的窗户上面架着一把木头扶梯,却因为下面就是深不可及的底楼,万一摔下来可是要粉身碎骨的,就此止步。后来了解到现在阿訇都是用广播喇叭来宣礼,不再上塔了,所以也就没有了上去的通道。

出了清真寺,小马带我们去了一家曾经生意非常红火的饭店。车子拐进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停在了一扇大铁门里。里面是一个大院子,院子中间有一间间四周矮矮围墙带屋顶的屋子,那是曾经的包房。院子一侧还有一间间包房,再往前是一个好大的鸡棚。院子里几个小女孩在跳着橡皮筋,有点与世隔绝的味道。他家的菜都非常地新鲜,尤其是白切牛肉和那锅土鸡汤非常地道。

进来时就注意到那个头戴黑色镶钻头巾给我们上菜的妹妹有着一双美丽含蓄的大眼睛。离开时,看见她坐在太阳底下剥新鲜蚕豆,便上去和她聊了一会。才知道她是这个饭店的老板娘,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皮肤细嫩白皙,不苟言笑,扑闪着黑亮的眼眸,说起话来轻声细语,温柔可爱。我对美女要求挺高,对她钟爱有加,征得她的同意,我和她合了影。

下午4点前,我们到了蒙自的碧色寨火车站。那是条只通国外的铁路线——个碧石铁路。它分别经过个旧、碧色寨、临安(建水)、石屏、乡会桥等车站。是全国唯一的一条寸轨(轨距60公分)。当初这样做是为了不给法国人有机会接通他们平时用的米轨(轨距1米)铁路。1885年6月,法国通过中法战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西南大门,接着又争夺云南的铁路修筑权。要求我国允许他们修建一条越南边境至云南的省城的铁路。清廷答复“可允照办”。


铁路由1904年开始修建,1910年正式通车。随后法国人用这条铁路,把个旧的锡矿源源不断地运去它的殖民地越南,再转运去法国。在冯小刚导演拍的电影《芳华》播出前,那里还是个寂寂无名的小站。随着电影的热播,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来到这里,我们不为打卡,只为这条古老铁路珍贵的历史。




既然来了,就不能免俗,我和阿胡租了军装,租衣服的店里有军装旗袍长衫马褂黑色大礼帽,枪和水壶。店主说当官的要配枪,水壶是小兵用的,边说边给我挂上了枪。穿衣服时发现这些商铺都是铁路车厢,心想,真是因地制宜的典范。穿戴整齐后,在碧色寨的车站牌下,我和阿胡一起敬礼合影。结果是我的军礼非常认真,阿胡非常随意。两人相形见拙,教授笑说我是新兵蛋子,阿胡是老兵油子。







小站候车室斑驳的黄墙,墙上红色的“碧色寨”大字估计是拍电影时又描过的,几幢坡顶的法式老屋,屋顶上的石头烟囱,绿色红色的门和百叶窗,白色的窗楣门楣,尤其是那些米轨和当年火车掉头用的圆形转轨都令我们兴奋异常。夕阳下,站在铁轨上,看它一直往前连接着远处的群山。我和阿胡不停地摆着POSE,按动手机快门,留下宝贵的历史和现实交错的镜头。







从小站出来,我们去城里南湖公园旁的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此时已经是傍晚6点,联大纪念馆已经关门。公园一侧的原法国海关关长的小别墅四四方方小巧玲珑,屋前花园里几个将军罐似的石头装饰件充满了异国情调。对面路边的海关旧址历史陈列室和蒙自大清邮政总局旧址还有西南联大旧址(它们在不同时期先后使用过这里)纪念馆已经闭馆。




晚上找了一家吃米线的餐馆,我请客。因为那天是阴历正月十五,是我的阴历生日。去年去北京旅游,也是我和阿胡还有阿林给教授庆生,这次轮到我,真是太巧了!老卢和阿胡走了好多路,问了好多人,终于买到了为我庆生的奶油蛋糕。在此,谢谢如此有心的老卢和阿胡。




第二天上午,我们先去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只知道西南联大在昆明,这次来云南才知道蒙自还有个分校。网上看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为保存我们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大清华南开临时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随后京沪失守,战火危及长沙,临时大学被迫迁往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于昆明校舍不够用,当时蒙自社会发展水平非常好,滇越铁路连接昆明,交通便利,校方就在蒙自成立了文法学院分校。


西南联大,一个听了它的名字就让人肃然起敬的学校。那些大师级的教师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在艰苦卓绝交通不便的环境里,携带着教科书和教学仪器设备,不远万里带着有志于学成报国的莘莘学子来到西南边陲教书育人。许多富二代官二代的学生们,有的人后来在抗日战争中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留下的人在各个领域奉献了毕生心血。想必大家在李芳芳导演的电影《无问西东》里看到过西南联大那些感人的故事。









纪念馆设在原来的法国海关后来的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内,那是一排法式坡顶两层楼房,橙色屋顶淡黄色外墙,带白色宽窗楣的红色百叶窗。不远处有一组当年师生们手提小皮箱行走在路上的雕塑,门前一棵大树旁是梅贻琦校长题写的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四个红色的大字。我们在纪念馆里看到不少老照片和文字资料还有他们当年使用过的日常生活器具和学习用品。原来只是从文字资料上了解一些联大的事情,这次实地看到了他们当年上学的环境,对联大就有了更具体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