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汇总选择题(共77题)(15-25题)
(2017-12-22 17:41:00)
标签:
高二上学期高林瑜 |
分类: 高考古诗和文言文 |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汇总选择题(共77题)(15-25题)
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C.结发:古代成婚之夕,女子要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D.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B.床:古代的坐具。
C.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D.初阳岁:指刚入夏天。
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回娘家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B.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C.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D.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妾:旧时男人对女人的称呼。
B.公姥:公公和婆婆。
C.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D.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选A.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E.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着者方可入庙奉祀。
F.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开始都不再有庙号。
7、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E.
F.
G. 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H.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选A.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8、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秦朝秦始皇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B.“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C.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
D. 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
E.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B. 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C. 阡陌:阡,东西向的小路;陌,南北向田间小路。
D. 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2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B. 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C.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 岁在癸丑:古人常用地支十个字和天干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指永和九年。
选D. 岁在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指永和九年。
2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B. 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C. 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D. 望:农历小月十五。
选D. 望: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