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九)
(2016-11-23 11:00:12)
标签:
高一上学期教学资料 |
分类: 高一教学资料与训练题 |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春白雪》,《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级音乐。所以后来用“阳春白雪”比喩高深不通俗的文艺术作品。
B、《下里巴人》,《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通俗歌曲。所以后来用“下里巴人”比喩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C、《高山流水》,是古典名曲之一。关于这支曲子,还有一段关于琴师钟子期与樵夫俞伯牙的“知音”之交的动人故事。
D、《广陵散》,是古曲名曲之一。“散”即操、引、曲的意思。这支曲子传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答:C、《高山流水》,是古典名曲之一。关于这支曲子,还有一段关于琴师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的“知音”之交的动人故事。
2、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沙落雁》,是一首著名的琴曲。音调哀怨,悲怆,旋律低沉,忧伤。
B、《梅花三弄》,是一支借物咏怀的曲子,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由于曲子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C、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D、注,本义是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经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如《水经注》《礼记注》。
答:A、《平沙落雁》,是一首著名的琴曲。音调静美,静中有动,旋律起伏,绵延不断,优美动人。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面埋伏》,是一首传统的琵琶曲。曲中描述了两军决斗,声动天地的场面,音色凄壮、慷慨、悲壮、起伏、回旋,将战斗的声音演绎得十分真切生动。
B、《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后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乐曲旋律明亮华丽、旋律单一回环往复。音色绚烂、跳动、激荡。气势豪迈奔放。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C、笺,指对前人的解说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 例如《诗经》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
D、疏正义,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这种注释不仅解正义,还对前人的注释作注释。
答:乐曲旋律委婉质朴、流畅多变、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诠,解释词义、字。如杨树达的《词诠》是解释文言文的。
B、义疏,是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原文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辩证。如南朝梁黄侃的《论语义疏》。
C、义训,是指不通过对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古训的基本方法。有的用词义解释,如“逆,迎也。”有的用反义语加否定词来释词。如“旱,不雨也。有时还有下定义来释词。等等。
D、“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表、为、就”,这些词表示跟科举考试有关。
答:D、“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表、为、就”,这些词表示被任以官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