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一学期课文中的虚词整理:于、之、其、乃、与(上)
(2015-01-26 15:48:47)
标签:
高二资料备课组资料课文中的虚词 |
分类: 高二教学资料与训练题 |
高二第一学期课文中的虚词整理:
“于、之 、以、其、乃,与”
相关含义:
1.在,从,到
2.“在……方面”“从……中”。
3.由于
4.向,对,对于。
5.被。
6.与,跟,同。
7.超过,比。
8.给。
9.按照,根据。
10、动词词头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见……于】表示被动。
本学期课内全部“于”字句子及其理解: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 :在,介词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在,介词
至于赤壁之下:到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在
至于长州之滨:到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士生于世:在
列于中国:在
石梁跨于其上:在
于林薄间东南望:从
而作神祠于其东:在
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到
老于此五物之间:在
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在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在
吾尝用于时矣:被
轩裳圭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在
尚何暇于五物哉:在
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到
累于彼者已劳矣,累于此者既佚矣:被
于是与客俱起:“于是”
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在
晚乃遁于光、黄间:在
余谪居于黄:在
鹊起于前:在
犹见于眉间:在
使从事于其间:在
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对
发于极愤而切责之:从
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对
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在
微之于我也:对
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在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在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在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在
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在
舍簪笏于百龄:在
奉晨昏于万里:到
幸承恩于伟饯:在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在
将归于临皋:到
于是携酒与鱼:于是
复游于赤壁之下:到
弱年累迁,经于南海:到
虽受气于震方,实禀精于火离,乃作酸于此裔:在
云烟沃若,孔翠于斯:在
且欲神于醴露:比
有终食于累百:到
每被销于凡口,罕获知于贵躬:被
故无厌于所甘:对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在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在
邓艾縋(zhuì)兵于蜀中:在
无敌于天下:在
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至于”
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从
马踶不已,坠于地:在
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到
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者:对
魏、晋而下,至于李唐:到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
贪于财货:对
长于臣:比
于是项伯复夜去:于是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因击沛公于坐:在
于是张良至军门:于是
樊哙覆其盾于地:在
于是遂去:于是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到
急于星火:比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对
日群行丐取于市:在
无伤也,请辞于军:向
敢以状私于执事:向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在
于是余有叹焉:于是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对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在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在
余于仆碑:对
郑武公娶于申:从
亟请于武公:向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对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到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到
郑伯克段于鄢:在
遂置姜氏于城颖:在
有献于公:对
教以慎于接物:对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对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对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在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用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到
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在
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对
选择题
1、下面“于”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
B、至于赤壁之下
C、至于长州之滨
D、士生于世
2、下面“于”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石梁跨于其上
B、而作神祠于其东
C、老于此五物之间
D、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
3、下面“于”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轩裳圭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
B、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
C、方其得意于五物也
D、于是与客俱起
4、下面“于”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鹊起于前
B、使从事于其间
C、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
D、发于极愤而切责之
5、下面“于”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
B、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C、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
D、奉晨昏于万里:到
6、下面“于”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云烟沃若,孔翠于斯
B、将归于临皋
C、复游于赤壁之下
D、弱年累迁,经于南海
7、下面“于”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故无厌于所甘
C、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D、无敌于天下
8、下面“于”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
B、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者
C、贪于财货
D、魏、晋而下,至于李唐
9、下面“于”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项伯复夜去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于是遂去
D、樊哙覆其盾于地
10、下面“于”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急于星火
B、日群行丐取于市
C、敢以状私于执事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1、下面“于”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B、余于仆碑
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D、亟请于武公
12、下面“于”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
B、遂置姜氏于城颖
C、有献于公
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答案:
本学期课内全部“于”字句子及其理解:
二、
1、下面“于”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在,介词
B、至于赤壁之下:到
C、至于长州之滨:到
D、士生于世:在
2、下面“于”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石梁跨于其上:在
B、而作神祠于其东:在
C、老于此五物之间:在
D、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在
3、下面“于”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轩裳圭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在
B、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到
C、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在
D、于是与客俱起:“于是”
4、下面“于”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4、下面“于”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鹊起于前:在
B、使从事于其间:在
C、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在
D、发于极愤而切责之:从
5、下面“于”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在
B、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在
C、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在
D、奉晨昏于万里:到
6、下面“于”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云烟沃若,孔翠于斯:在
B、将归于临皋:到
C、复游于赤壁之下:到
D、弱年累迁,经于南海:到
7、下面“于”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在
B、故无厌于所甘:对
C、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在
D、无敌于天下:在
8、下面“于”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从
B、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者:对
C、贪于财货:对
D、魏、晋而下,至于李唐:到
9、下面“于”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项伯复夜去:于是
B、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C、于是遂去:于是
D、樊哙覆其盾于地:在
10、下面“于”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急于星火:比
B、日群行丐取于市:在
C、敢以状私于执事:向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在
11、下面“于”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对
B、余于仆碑:对
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到
D、亟请于武公:向
12、下面“于”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对
B、遂置姜氏于城颖:在
C、有献于公:对
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对
之
1、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意义都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小石城山记》
C、其响之激越《小石城山记》
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意义都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而人有遇不遇之变《黄州快哉亭记》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哉《黄州快哉亭记》
3、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意义都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百丈山记》
C、聊以志吾之乐尔《六一居士传》
4、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意义都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六一居士传》
C、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六一居士传》
5、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置之,区区不足较也《六一居士传》
C、与几席枕藉之无异《与尹师鲁第一书》
6、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意义都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与尹师鲁第一书》
C、以待子不时之须《后赤壁赋》
7、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意义都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六一居士传》
C、宇文新州之懿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D、会桃李之芳园《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8、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意义都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觉宇宙之无穷《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C、识盈虚之有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9、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意义都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
10、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意义都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向之黄者栀也《鞭贾》
C、空余报国之情《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D、援蒲桃而见拟,亦古人之深疾《荔枝赋并序》
11、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意义都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向之黄者栀也《鞭贾》
C、今之栀其貌、蜡其言,鞭贾》
1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然犹持之三年《鞭贾》
C、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13、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意义都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游褒禅山记》
C、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14、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意义都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亦颇识去就之分矣《报任安书》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15、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意义都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B、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C、如盖之张,如帷之垂《荔枝赋并序》
16、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意义都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兴贤》
C、何斯美之独远《荔枝赋并序》
17、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陈情表》
C、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
18、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人视之,儒者也《段太尉逸事状》
C、为之奈何《鸿门宴》
19、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心术》”相同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C、都督阎公之雅望《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D、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百丈山记》
20、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与意义都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与微之书》
C、使有而一人就之《与尹师鲁第一书》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D(D助词的,
8、D(D代词,它
9、C(C助词的 A、B、D助词主谓之间)
10、A(A 时间词后,凑足音节,无义B、C、D助词的)
11、B(B助词的,
12、D(D助词,的, A、B、C代词)
13、B(B助词宾前标志
14、D(D代词,他, A、B、C助词的)
15、C(C助词,主谓之间A、B、D助词,宾前标志)
16、A(A 助词的B、C、D助词主谓之间)
17、A(A动词到B、C、D代词)
18、D(D助词主谓之间, A、B、C代词他)
19、D(D助词的, A、代词他B、代词这件事C助词定后标志)
20、C(C代词他 A、B、D助词,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