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教案(简案)
(2013-01-28 16:04:52)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二教学资料与训练题 |
|
|
【教学目标】 |
|
一、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 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三、 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一、 宋代的亭台记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非常突出,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去读懂和欣赏这一类文章,将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 为了使课堂教学符合“增效减负”的目标,要求学生充分利用预习稿和小组学习形式进行课前学习,提高预习的效率,增强自学能力。 |
|
1、阅读文章,搜集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配合预习稿翻译文章,实现第一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
|
2、充分利用学生小组,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第二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3、通过课堂点拨和课后订正,师生交流,彻底解决遗留问题,实现第三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
|
三、 教学方法:运用预习稿、讲学稿和习作稿整合课内外资源,力求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素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四、 教时安排:共2课时(本节授课为第二课时) |
|
【教学流程】 |
|
第一阶段:扫清障碍(课前预习+第一课时) |
|
1、 利用预习稿,使学生对作者,写作背景和文章翻译有较清晰的掌握,并在各学习小组之内和之间取长补短,合作解决遇到的基础知识方面的疑难问题。 |
|
2、 |
|
3、 |
|
4、 |
|
第二阶段:品读和赏析(第二课时) |
|
1、 |
|
2、 |
|
3、 |
|
第三阶段:延伸阅读(课后完成) |
|
1、 |
|
2、 |
|
《黄州快哉亭记》预习稿 |
|
【作者和背景】 |
|
▲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
|
▲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
|
【题解】 |
|
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 |
|
【字音】 |
|
沅(yuán) |
|
草木行( háng
)列 |
|
睥(pì |
|
飒( sà
)然 |
|
会( kuài
)计 |
|
濯(zhuó)长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 |
|
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g)者 |
|
【翻译与理解】 |
|
【1】江(长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开阔浩大不可阻挡),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更加阔大)。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水势浩荡),与海相若。清河 张君梦得,谪居齐安(黄州),即(靠近)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命名)之曰“快哉”。 |
|
▲诵读后思考:此处描写从西陵到赤壁的江流景象发生怎样的变化?3次变化,“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始宽-渐宽-全 |
|
开),视角是由远及近的 |
|
【2】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30里)。涛澜汹涌,风云开阖(通“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⑴。变化倏忽(忽然),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赏玩)几席之上,举目而足(饱览)。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排列成行),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一一指着数出来),此其之所以为快哉者也⑵。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伺机争夺),周瑜、陆逊之所骋骛(纵横驰骋),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
|
▲⑴(句式:状语后置)白天能看见船只出没在亭子前,夜里能听见鱼龙悲鸣于亭子下 |
|
▲⑵:这就是亭子取名“快哉”的原因了。 |
|
▲这一段介绍了快哉亭命名的哪几个原因呢?2个原因:此其之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 |
|
【3】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⑴,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生得逢时)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之所以觉得快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⑵士生于世,使其中(心中)不自得(不舒畅),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
▲⑴(句式:定语后置)有飒然吹来的一阵风⑵楚王之所以觉得快乐,百姓之所以感到忧伤,这就是因人而已,与风有什么相干呢? |
|
▲本段引用的故事大概讲的是什么(请复述): |
|
|
|
▲作者认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快乐的关键是:士生于世,使其中(心中)不自得(不舒畅),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
【4】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利用)会计(征收钱粮的公事)之余功,而自放(放达游乐)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洗濯)长江之清流,揖(迎送)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自我安乐)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⑴,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不能忍受的景象)⑵,乌(哪能)睹其为快也哉? |
|
▲⑴(句式:倒装句)受清风的吹拂,明月的照射。 |
|
⑵ 这些都是文人游子之所以引起悲哀痛苦而不堪忍受的景象。 |
|
▲此段引入张梦得的事例目的何在呢?借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
|
【思考】苏辙的人生观深受哥哥苏轼的影响,他们既是一往情深的手足兄弟,又是互相欣赏的文坛挚友,搜集他们两人之间的故事,回顾以前学过的苏轼作品,再一次细细品味,或许我们会有所启迪!(位置可在页背作答) |
|
篇名 |
|
《 |
|
|
|
《 |
|
|
|
《黄州快哉亭记》讲课稿 |
|
【走近文本】 |
|
俗话说“诗有诗眼”,那么文也应当有文眼!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词作为文眼会比较合适呢? |
|
【走入文本】 |
|
黄州快哉亭记 乌睹其为快也哉! |
|
l |
|
【品读赏析】 |
|
l |
|
l |
|
|
|
l |
|
l |
|
【比较阅读】 |
|
《岳阳楼记》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篇亭台记文,试和《黄州快哉亭记》对比,看看写景、抒情、记事和说理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
|
|
|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
【延伸阅读】 |
|
阅读课本P8苏轼的《超然台记》,细细品味亭台类记文中情、景、理融为一体的特色。 |
|
文眼
记了怎样的事
说了怎样的理 |
|
《黄州快哉亭记》习作稿 |
|
学过了《黄州快哉亭记》,作者苏辙随缘自适的人生观,对你有什么启发呢?联系阅读下面的文字,以“无所不快”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习作。 |
|
2【风过了,不留痕迹】 |
|
风来了,竹子的枝干被风吹弯;风走了,竹子又站得直直的,好像风没来过一样。云来了,在潭底留下一道影子;云走了,潭底乾乾净净的,好像云没来过一样。 |
|
竹子不会因为被风吹过,就永远直不起腰来;清澈的潭水,也不会因为云飘过,就永远留住云的影子。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