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学自传》原文与译文对照翻译
(2011-12-05 16:02: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中语文备课资料 |
1、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
陆先生名羽,字鸿渐,不知是哪里人。
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
也有人说他字羽,名鸿渐,不知谁说的对。
有仲宣、孟阳之貌陋,
他有着三国时王粲、晋朝张载那样丑陋的相貌,
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
有汉代司马相如、扬雄那样的口吃病,但为人多才善辩,气量小而性情急躁,
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⑴。
(处事)多自己做主。朋友们规劝,就心胸开朗而不疑惑。
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⑵,不言而去。
凡是与别人闲处,心里想往别处去, (往往)不说一声就离开了。
人或疑之,谓生多嗔。
有人怀疑他,说他性情多怒。
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⑶。
等到与别人有约,即使相距千里,冰雪满路,虎狼挡道,也不会失期。
2、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
唐肃宗上元初年,在湖州苕溪边建了一座茅屋,
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
闭门读书,不与非同道者相处,而与和尚、隐士整日谈天饮酒。
常扁舟往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⑷。
常常驾着一小船往来于山寺之间,随身只带着一条纱巾、一双藤鞋、一件短布衣、一条短裤。
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
,往往独自一人走在山野中,朗读佛经,吟咏古诗,
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
用手杖敲打树木,用手拨弄流水,流连徘徊,
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
从早到晚,至天黑,游兴尽了,号啕大哭着回去。
故楚人相谓,陆羽盖今之接舆也。
所以楚地人相互传说: “陆先生大概是现代的楚狂接舆吧。”
3、始三岁,惸露⑸,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
(陆羽)才三岁就成了孤儿,被收养在竟陵大师积公的寺院里。
九岁学属文⑹,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从九岁开始学习写文章,积公给他看佛经及有关脱离世俗束缚的书籍。
予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
他回答说: “我既无兄弟,又无后代。
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
穿僧衣,剃头发,号称为和尚,让儒家之徒听到这种情况,
得称为孝乎?羽将校孔氏之文可乎?”
能称为孝吗?我将要接受孔圣人的文章,可以吗?’
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之道,其名大矣。”
积公说:“好啊,你想当孝子!你根本不知道西方佛门的道理,那学问可大呢!”
公执释典不屈,予执儒典不屈。
积公坚持让陆羽学佛教经典(的主意)不改变,陆羽坚持学儒家经典不动摇。
公因矫怜抚爱⑺,
积公由于矫正过去的错爱而变得毫无怜爱之心,
历试贱务,
用卑的工作对他一一进行考验:
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
打扫寺院,清洁僧人的厕所,用脚踩泥用来涂墙壁,
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背瓦片盖屋顶,放三十头牛。
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竟陵西湖没有纸可以用来学习写字,陆羽用竹子在牛背上画着写字。
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
有一天,在一位学者处得到张衡的《南都赋》,
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
但不认识赋里的字,只得在放牧的地方模仿小学生,
危坐展卷,口动而已。
端正坐着展开书卷,嘴巴动动罢了。
公知之,恐渐渍外典⑻,
积公知道了这件事,唯恐陆羽受到佛经以外书籍的影响,
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
离开佛教教义一天比一天远,又把他管束在寺院里,
令芟翦榛莽⑼,以门人之伯主焉⑽。
叫他修剪寺院芜杂丛生的草木,并让年龄大的徒弟管束他。
或时心记文字,懵焉若有所遗,
有时陆羽心里记着书上的文字,精神恍惚像丢了什么一样,
灰心木立,过日不作,
心如死灰,如木头站立,长时间不干活。
主者以为慵惰,鞭之。
看管的人以为他懒惰,用鞭子抽打他的背。
因叹云:“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
陆羽因此感叹说:“唯恐岁月流逝,不理解书。”
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
悲泣不能自禁。看管的人认为他怀恨在心,又用鞭子抽打他的背,
折其楚⑾,乃释。
(直到)折断鞭子上的刺才停手。
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
陆羽因而厌倦所服的劳役,丢下看管他的头目而离去,
卷衣诣伶党⑿,著《谑谈》三篇,
卷起衣服投奔戏班,写了三篇《谑谈》。
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
以自身为主要角色,表演木偶“假吏藏珠”之戏。
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
积公追来对他说: “想你佛道丧失,可惜啊!我们的祖师说过:
‘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
我的弟子十二个时辰,允许一个时辰学习佛教以外的知识,让他制服异教邪说。
以我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
因我弟子众多,现在顺从你的愿望,可以抛掉乐工书了。”
4、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⒀,
唐玄宗天宝年间,楚地人大办宴会于沧浪水边。
邑吏召予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
地方官吏召见陆子,任他为伶人的老师。这时李齐物出任河南府太守,
见异,捉手拊背,,
见到陆子,以为不平常,握着他的手,拍着他的背,
亲授诗集
亲手把自己的诗集授予他。
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
于是汉水、沔水地区的民俗也就不同了。
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墅。
后来陆子背着书来到火门山邹先生的别墅,
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
正值礼部郎中崔国辅出京到竟陵郡任司马,
因与之游处,凡三年。赠白驴乌犎一头,
与陆子交游,共三年,赠送白驴、乌犎牛各一头,
文槐书函一枚。云:“白驴乌犎,
文槐书套一枚。白驴、乌犎牛,
襄阳太守李恺见遗;文槐书函故卢黄门侍郎所与。
是襄阳太守李憕赠送的;文槐书套,是卢黄门侍郎给的。
此物皆己之所惜也。
这些物品都是自己所爱惜的,
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
适合隐士骑坐和收藏,所以特地赠送。
5、洎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
到唐肃宗至德初年,淮河一带人为避战乱渡过长江,
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⒂。
陆子也渡过长江,与吴兴皎然和尚结成为僧俗忘年之交。
少好属文,多所讽谕……,
(陆子)从小爱好写文章,就多加讽刺或劝渝。
见人为善,若己有之,
见到别人做好事,就好像自己也有做了这样的事。
见人不善,若己羞之,
见到别人做不好的事,像自己也做了不好的事而害羞。
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
忠言逆耳,从不回避,因此俗人大多嫉恨他。
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
自从安禄山在中原作乱,他写了《四悲诗》;
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
刘展割据江、淮地区造反,他作了《天之未明赋》,
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
都有感于当时社会现实而心情激动,痛哭流涕。
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
(陆子)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
《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
并贮于褐布囊。
一起收藏在粗布袋内。
6、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日。
唐肃宗上元二年,先生年方二十九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