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即用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炼意。清人沈德潜认为,“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
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可见,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
析,遵循“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的思路,并兼顾表现手法。2006年高考有广东、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和辽宁六套试卷考查诗词炼字这种题型,
要求赏析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将该字换成另外一字,说出你的看法?
从词性来看,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兼及虚词。
炼动词
诗歌是意象组合而成,而名词性的意象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通常就是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而锤炼动词,往往能起到化静为
动,形象生动的效果。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答题时一般从修辞、动静、联想、想象等角度考虑,方能体味其妙处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
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
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
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典型题例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2006广东卷)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问题: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鉴赏思路:(1)分析“带”字对前后意象的影响:“带”原是人有意识的动作,而此处用来描述老鹤,可见是把“老鹤”拟人化了;“钟声”是抽象无形,本无法“带”,但终于被老鹤“带”去了,可见“带”字又把“钟声”拟物化了,化无形为有形。
(2)分析“带”字是如何联结前后意象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老鹤南飞与海幢钟声本来互不相干,但“带”字却使两者有了前因后果的紧密联系,从而使诗歌意境浑然一体。
(3)分析“带”字对营造意境所起的作用:老鹤南飞是动态的视觉形象,是实景;钟声是静态听觉感受,是虚写,正是“带”字将动态与静态、视觉与听觉、实写与虚写有机结合,使意境动静相融、视听相合、虚实相生。
【答案】: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
方法归纳:一、应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该词的含义,二、联系该词描述的对象,从修辞、表现手法的角度切入,三、赏析该词在营造诗词意境或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试简析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头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头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强化训练 2008全国卷1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拳”和“退”。“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闲适的神态。“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表达了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情怀。
2008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007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多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系”和“啼”很传神,请简要分析
用“系”字写出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在春日和风中拂动的情景,表现不忍离去之情。
“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拟人的手法表现 。
与胡兴夜别
何逊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居人,指送行者胡兴按。
行转轼,将要调转车回去。 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写出“强笑(苦笑)”并有简要分析即可。
金 陵
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颈联中“惊”和“压”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沉重。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开头两句中“送”和“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答:(萧萧梧叶飘落,本不会有声响,飒飒秋风送爽,本是时令使然,但用了“送”字和“动”字,就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抒发了诗人漂泊流浪、孤单寂寞之凄凉。)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第(1)(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炼形容词
诗歌少不了绘景摹状,为生动形象的展现社会生活图景画面,让人们对声音、色彩、氛围、情境等有深刻的印象,自然少不了对形容词进行锤炼。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的目的。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 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问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方法归纳:一、确定该词,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了何种手法;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该字的含义为核心描述景象、再现情境或声音;三、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试题链接:
1、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问题(2006上海卷)
[黄钟] 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问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福建卷)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1、“倦”字可以理解为厌倦,“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又为后文表现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主旨作了伏笔。
2、“凉”。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仅再次渲染了天气之凉,更烘托出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
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或答“缺”字。一个“缺”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的失
落、遗憾的心情。三、四句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
2008【安徽卷】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锤炼形容词,还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叠词除了起到了舒缓音节,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外,还有生动形象的摹拟声言形态,、营造意境,诗文生动更形象的作用;一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推敲动词和形容词的角度总结
1、客观景物的特点
2、词语的修辞或表现手法角度
3、作者的主观感受 (情感)
4、读者的主观感受(意境)
绿肥,指 枝叶茂盛,红瘦,花朵稀少 。这里的“肥 ”和“瘦 ”,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词中把用来写
人的“肥”、“瘦”二字,如今却用来写绿叶繁茂、红花凋落憔悴时的形貌 ,
形象地反映出作者 对春天的留恋和惜别之情。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咀嚼。
还可以举“一道残阳铺水中”“铺”的妙处。(略)
炼虚词诗词中虚词用得恰当往往对情感的表达起着强化作用,获得疏通文意,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杜甫《登高》中的名句“万里悲
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字写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独”字可解为孤独孑然一身,诗人又偏偏在多病之秋登高感怀,强化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
泊而产生的孤苦与悲凉的心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
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
处。
5、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007全国1卷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008【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除了生动形象的摹拟声言形态,、营造意境,诗文生动更形象外,还起到了舒缓音节,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的作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2007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
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
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
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上海卷】2008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