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原文与翻译对照资料
(2011-10-24 12:45:26)
标签:
司马迁宋体报任安书《史记》《国语》教育 |
分类: 高中语文备课资料 |
《报任安书》原文与翻译对照资料
1、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谨向您再拜致意。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
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写信给我,教导我务必慎重地待人接物,
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并推荐贤能之士。情意十分诚恳,似乎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
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
而附和俗人的看法。我并非如此。
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请允许我谈谈自己固塞而鄙陋的想法。长时间没有答复你,希望你不要责怪。
2、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
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不贪生厌死的,(难免要)怀念父母和妻子儿女;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现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没有亲兄弟,独自一人,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
至于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少卿是看得出来的吧?况且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
而怯懦的人仰慕道义,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我虽然怯懦,
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
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绳捆索绑的侮辱呢!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
再说,奴婢侍妾一类人,尚且能自杀(而不受辱),何况我是不得已啊?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而推辞受辱。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
故述往事,思来者。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4、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
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
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
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
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通邑大都。使它流行于大都会,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悔恨呢!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5、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况且,在负罪的情况下不容易处世,身处卑贱,受到的非议和指责也就很多。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
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湿透!我现在身为皇宫里的小臣,
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怎么能离开皇宫去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通其狂惑。
所以,我只好随波逐流,按照时代的风气行事,用来抒发内心的悲愤。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如今少卿却教导我推荐贤能之士,这岂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吗?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
尽管我(也)想打扮自己,用美妙的言辞粉饰自己,可这对世俗没有好处,
不信,适足取辱耳。不能取信于人,恰恰是只能招致侮辱罢了。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总之,到死的那一天,然后是非才会有个定论。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这封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只能)简略地说说一些固塞而鄙陋的想法。
谨再拜。谨再次致意。
《报任安书》课文赏析: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报任安书》原文较长,选作课文时作了删节。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自己回信迟的原因,为保持课文的相对完整性,仅删去说明回信迟的原因这一部分。以下先说自己是“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这一段内容其实是表白自己之所以不能为任安辩白,并不是由于缺乏仗义执言的勇气,自己曾为李陵辩护就是明证。这部分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只好删去。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对这封信的评价是:“幽而发愤,书亦信矣。”颜师古注:“言其《报任安书》自陈己志,信不谬。”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幽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
全文共分4段。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可分为三层。
第1层,从“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第2层,从“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第3层,从“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第3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思垂空文以自见”,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第2层,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第4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