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2010-06-24 10:40:53)
分类: 教研活动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背景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关键,不管是母语还是外语的学习。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 可见,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技能,阅读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听、说、读、写、译是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心理过程。其中读是中间环节。抓住这个中间环节,从“读”入手是英语学习的良好途径。它能帮助学生增强语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具有正确的阅读技巧,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达到促进英语整体水平提高的目的。由此可见,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在语言学习特别是外语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听说为主,读写不足”的误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口语和听力,而不重视读与写。受“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把“听说”放在了至高的位置。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成功地进行了课本教学、语言教学,而忽视了体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读写”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不能不说是目前英语教学的失误。

正由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薄弱性和困难性,使得广大教师不得不去关注它、研究它。所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已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国外特别是英语母语国家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进行得比较完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在国内中学和大学的英语阅读教学相关研究较多、较成熟,而我国小学的英语阅读教学刚刚起步,目前尚无成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或策略。在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上海、江苏等地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他们的阅读教学研究从课内到课外都具备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特别是上海的阅读教学研究是在自编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由于地区和城乡的差异,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差异,使得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只能成为我们很多不同地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的借鉴而不能全盘照抄。

    本课题开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与策略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我们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以PEP小学英语教材为基点,以“以读促学”、“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进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我校早在1999年便在哈尔滨市率先从1至5年级全面开设英语课,并配有专职英语教师。我们从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起,就将“读”的教学落到实处,“以读促学”,在中高年级中实施“以读导写”、“以写促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总体目标:

    探索、建构一套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发展,深受学生喜欢的阅读教学模式。巩固和扩大小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1、教师:

   建构实施小学英语阅读课的基本框架模式,使教师掌握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2、学生:

   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技能,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研究内容:

(1)小学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 的研究。

(2)影响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偏差形成的主要原因的研究。

(3)小学生英语阅读心理的研究。

(4)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5)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8.1-2008.3)

本着“问题即课题”原则,找出自己在今后一年内的主要教育教学工作的立足点,把准急需解决的主要教与学的矛盾,确立相应的研究范围。并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与文献研究,充分地对该课题进行论证,形成并确立课题内容及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8.3-2009.4)

经过对本课题的文献研究、现状调查、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了解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的英语阅读能力的现状,从心理学和教育学出发,把握影响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与策略。

(3)、总结阶段(2009.4-2009.6)

边研究边进行反思、总结,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论证法、个案对比法及经验总结法等对所开展的课题研究原始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找出成功的经验与操作的不足,认真撰写相关课题的研究报告,找寻并汇编成《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优秀课例集》,使之成为研究报告的有效例证,按期完成结题工作。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的成果进行鉴定,提出后一轮研究的思路和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所学阅读材料的兴趣、理解程度、掌握情况等。

2、实验法:

根据实验目的,对小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分年级进行不同的设计、探索,并将不同课堂教学现象做记录、分析,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3、案例分析法:

对比较典型的阅读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或对课堂案例进行微格研究,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研究报告

论文集

优秀案例与分析集

 (教学设计+录像课例+教学反思或评析)

(一)我们的初步研究: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感到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1、师生互动型策略

    这种策略有助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它比较适合与低、中年级使用。它的特点是:

    教师导入,学生感知 → 学生精读,教师讲解 → 巩固操练,内化语言

2、主动参与型策略

    它的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点是:

    自读理解 → 交流讨论 → 小结巩固  →拓展运用

   这种教学策略比较适合与中高年级,一般选择的阅读材料语言难度不大,接近PEP教材中所学的内容,并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3、自主开放型策略

    此策略是我们课堂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此方法一般在高年级使用。可以有两种安排:一是腾出课堂教学的5-8分钟时间用以自读,教师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材料自由地阅读;二是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阅读的内容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是课堂所学的延伸。

(二)我们的初步研究: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

1、小学低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

    通过实践,我们对低年级英语阅读教学有了初步的定位:以听、说为主线,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阅读内容;教学的流程主要采取“分—总”的方式,从听到说,循序渐进。

2、小学中年级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内容难度较高的文章,我们以听/读→说为主线,即“总→分”的方式进行教学,更好使学生掌握听、说、读的技能。

3、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

    阅读教学在高年级有多种教学模式,这里要介绍的是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其基本的教学程序如下:总--分—总,也即是听/读---说---写的教学模式。

(结合五年级的课例)

第一,总——听读:看图猜意;听读感知。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

第二,分——说:在通读文章之后,检测并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短语,为语言的输出作准备。

第三,总——写:解决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之后,回到课文,作进一步的理解。对于整篇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总体理解阅读内容后就让学生进行课外相关的阅读廷伸,最后提笔续写或改写短文,作为语言的输出。

在等会的课例中,我们会作出这些研究的尝试,敬请各位结合课例指出我们研究的不足。

我们课题所研究的阅读教学模式与策略,不是旨在用固定的教学模式来捆绑广大教师的教学思路,而是想抛砖引玉,对阅读教学的难点作出探究,以求一些可操作的简单“模式”与策略产生辐射作用,能成为大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它作为对话和短文阅读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有很强的实操性。它能指导广大教师较好地把握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教学目标,帮助教师较好地把握教学中合理、有序的教学步骤,从而保证英语新教材正确、有效的实施。

    事实上,广大一线教师也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充实它。我们相信,教师一旦掌握了符合教学大纲与学生特点,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就基本把握了教学的整体,就会对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提供基本的保障。

以上内容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一个探索开端,肯定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恳请各位专家、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与建议,不妥之处多多批评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