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资保险公司的策略。
一般投资者无法判断其内在的投资价值。如果要投资,要么就是信念性的无条件相信管理团队的能力。要么就是赌牛市来临,享受保险公司用别人的钱买股的高杠杆收益。
2、巴菲特投资保险公司
控股保险公司、然后利用保险公司浮存金赚取超额投资收益,是巴菲特成为世界头号股神的绝密武器。若非保险提供的资金杠杆(浮存金),巴菲特的成就会差很多。
3、巴菲特收购保险公司的PE
巴菲特收购国民保险公司的PE是4-5.4倍(投资者估算的内在价值/当年公司投资净利润)。普通投资者要投资保险公司时,要在保险公司极度低估时才可以分散投资;(分散、低估、烟蒂?)
4、关于盖可保险
格雷厄姆:盖可保险虽有成长性,但缺乏安全性。
巴菲特:盖可保险的成长性,提供了公司的安全性,成长也是安全边际。优秀的管理层、优异的交易策略,可以使陷入困境的公司起死回生?还是看上了浮存金的无风险杠杆?
如果你不是巴菲特,你就不要投资保险公司,因为巴佬自带主角光环。
5、财务投资保险股(就是和我们一样,无意愿或无能力控股保险公司,不参与保险公司经营的投资者)的知名投资人,好像就只有戴维斯家族获利颇丰。巴菲特不算,他不是投资保险股,他是控股保险公司,然后掌控浮存金获利。你我如果学习巴菲特投保险,那是东施效颦,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6、戴维斯王朝的秘密
戴维斯双击投资策略是戴维斯家族成就投资传奇的秘密。
在能力圈内(非保险行业也可行),低估、分散投资,成就了戴维斯王朝,而不是应用杠杆投资保险行业,成就了戴维斯。
在戴维斯家族扎根保险业的几十年里,他们观察到一个规律,小的保险公司,生存能力很弱,稍不小心就死翘翘了。但是通过巴菲特收购大的保险公司,我们发现,保险业务非常复杂,经营难度非常大,如果没有优秀的投资团队,投资保险公司,很可能随时面临破产。
7、戴维斯错失盖可保险
戴维斯在盖可保险濒临破产之际,因巴菲特介入要求增发新股获取资金,拯救公司将摊薄老股东的权益,和脾气暴躁的AIG公司主席吵了一架,清仓了盖可保险(此时的盖可保险应该是被高估了)。极端的情绪影响了戴维斯是投资判断,以至于忽略了盖可公司未来的盈利、以及巴菲特数百万投资所带来的信心。直到戴维斯的晚年,他都在为卖掉盖可股票而感到后悔。
8、巴菲特收购大象—通用保险公司
巴菲特收购或投资所有保险公司的目的,不是想靠保险收益赚钱,而是想靠保险公司无成本的浮存金赚钱,他看中的是浮存金,而不是保险股的营业利润。
巴菲特收购高价(24.5pe)通用再保险是一个错误,因为保险业务非常复杂,优秀的管理层也无能为力;
9、巴菲特收购保险公司的启示
第一,对于保险公司经营本身,巴菲特并不感兴趣。巴菲特对保险公司经营的要求就是最好能赚微利(比如盖克),或者别赔太多也行(例如国民、通用);
第二,巴菲特真正感兴趣的是浮存金,浮存金,浮存金。巴菲特期望的事情,只是把低成本乃至负成本的钱弄到自己手上,再利用自己无敌的投资能力去投资赚钱。此时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更偏重于巴菲特自我携带的投资能力,而不是保险公司本身的经营能力。分析保费收入来投保险股,是一条误区呢。保费收入和综合成本费率可以用来排除保险公司,但不足以作为投资的依据。投资保险公司的依据是保险公司投资总监的能力,但是非常难以判断。
同样价格的保险公司,可能对于巴菲特可投,对我就不可投。因为我掌控不了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也不够格提升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更无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力,保险公司无法和我形成经营上的协同作用。因此,我买保险公司的理由是什么呢?无。
浮存金是有成本的,而这些成本必须依赖估算,所以保险业者对于承保结算的成绩有相当大伸缩的空间,连带使得投资人很难正确地衡量一家保险公司真正的浮存金成本。估计错误,通常是无心,但有时却是故意,与真实的结果往往会有很大的差距,而这种结果直接反映在公司的损益表上。
10、保险公司商业模式
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借钱而后高杠杆投资。公司之间主要的差别在于借钱成本(综合成本费用率),历史数据看,该项成本可能落在-5%到30%之间。而投资部分,取决于谁掌控投资决策权。巴菲特之类的高手掌握浮存金时,投资回报率可能高达20%以上,大部分资质平平的投资总监可能在3%~8%之间。这个狭窄的收益差,通过巨大的杠杆(投资的本金基本是负债),或放大成令资本流口水的收益,或放大成让大象轰然倒地的致命一击。
11、普通投资者不要投资保险股的原因
“因为保险行业损失成本必须依赖估算,所以保险业者对于承保结算的成绩有相当大伸缩的空间,连带使得投资人很难正确地衡量一家保险公司真正的浮存金成本。”普通投资者没有能力衡量保险公司的浮存金成本,更不了解几家上市保险公司投资总监们的投资体系和能力。
浮存金成本不知,浮存金投资收益能力难测,这相当于只知道一家进了很多很多货,也卖掉了很多很多货,但采购成本不知,销售毛利率不知,如何进行投资呢?
国内投资保险股的主要看点:
鉴于我国保险业渗透率偏低,在可预见的将来,因为不断有新保费收入,保险公司现金流不会出问题。而寿险的综合成本费率究竟多高,需要很多年以后才会被证实或证伪,所以,它仿佛一个确定不会破裂的旁氏,越早进去的,收益权越受保障。
这期间,保险公司的股权,很容易成为成长概念,毕竟保费收入有实打实的增长。只要保险公司还有扩张和融资需求,公司就完全有能力且有动力通过模型和会计规则调整及掌控报表利润。有营收增长,有利润增长,不会缺少抛给下一位接盘侠的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