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价值 =
当期利润 * (8.5 + 两倍的预期年增长率分子值)x4.4%/RF(RF为当下无风险收益率)
格雷厄姆的这个成长股估价公式,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吧。这个公式变化一下,也就是
市盈率 = 8.5 +
两倍的预期年增长率。
如下表,可以看到各种预期增长率对应的市盈率
预期增长率 0% 2.5% 5% 7.2% 10% 14.3% 20%
10年增长率 0% 28% 63% 100% 159% 280% 519%
当期市盈率 8.5 13.5 18.5
22.9 28.5 37.1 48.5
在第一次见到这个估值公式时,说实话,我很疑惑。预期年增长率为0%的企业,给予8.5倍的估值,还算合理,毕竟公司每年提供一定的分红。但假设一个企业的的预期增长率为20%,那不就是说其合理的市盈率高达48.5倍?印象中,A股中能到20%增长率的企业还是不少的。
看了《聪明的投资者》,我认为格雷厄姆提出的这个公式,是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并不一定适用于今天的A股,可能也不适用于今天的美股。
在第四版的《聪明的投资者》中,格雷厄姆提到这个公式的时间大约在1972年。在1972之前的几十年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平均为2.5%左右,债券收益大约为4%-5%,而股票收益率为7.5%左右,其中3.5%左右为股息,4%左右为指数的涨幅(对应所有企业的利润增幅)。当时所有美国企业的派息率可能高达55%-60%(1969年道琼斯指数的派息率为59.5%,所有美国企业的派息率为55%)。
以平均4%的预期收益率计算美国股市的市盈率,即
8.5 + 4*2 = 16.5。和实际美国股市历史上的平均水平相差不远。16.5倍市盈率,按60%的派息率计算,股息率大约为3.6%,和美国股市历史上的平均水平也差不多。
这个估值公式,为什么格雷厄姆会认为在预期增长率为20%的时候仍然有效?48.5倍的市盈率是不是太高了呢?我觉得答案仍然在于美国企业重视派息率。在派息率高达60%的情况下,极少有公司能长期保持20%的增长率(格雷厄姆在举例时,甚至没有列出年增长率超过20%的情况。)。而且格雷厄姆特意说明,预期增长率最好保守一些,如果是根据较高的预期增长率计算出来的市盈率,在买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边际。
如果一家企业保持60%的派息率,而其利润增长率仍能保持20%,说明这家企业的盈利能力非常不一般(很大程度上是内生性增长,比如提价,或者追加投资不多情况下的销售量增长)。美国“漂亮50”之一的IBM,其在1963年-1969年之间的复合增长率也仅为16%(其在1963年和1969年的市盈率分别高达38.5倍和44.4倍,可见当时的确很受追捧)。
假设一家企业,预期能保持20%的ROE,那么派息率为60%和派息率为30%,其利润的增长率会出现明显不同。如果派息率为60%,则其增长率仅为8%;如果派息率为30%,则其增长率会达到14%。巴菲特之所以称喜思糖果是伟大的企业,就是因为喜思糖果在派息率为100%的情况下,其增长率仍能保持10%的增长(相应的,ROE不断提升)。
如果把这个公式套用在A股,那么肯定需要对该公式做一些调整,因为A股的平均派息率应该在30%左右。A股中的很多高成长企业,实际上并不见得比美国的高成长企业盈利能力更强,只是因为其保留了更多的留存利润(或者是融资),用于再投资,所以导致利润增长更快。如何调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神奇的格雷厄姆成长股估值公式
什么是投资?是对股票基本面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在最大限度保障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追求合理收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基本面分析的开山鼻祖就是格雷厄姆,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其分析方法并不高明,这非常正常,毕竟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分析方法会不断改进,看事物的角度也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但其精髓并不会变化。
格雷厄姆对普通投资者有三个建议:
第一 要建立一个10-30只股票池,其中要包含成长型和成一般的公司,对于普通的投资者买道琼斯对应的基金就足够了,基金中包含了这些股票,在A股差不多就是上证50之类的指数基金。买这种股票型基金基本上获取的就是市场平均收益,但其实也不低,比如沪深300指数年化平均收益长期能达到10%。
第二, 排除价格太高的股票,只买价格便宜的,最低标准是7年平均收益的25倍或者最近一年收益的20倍,高于这个标准一概不买。
第三, 只买蓝筹股,因为这些大公司相对不那么热门,所以价格一般比市场平均价格要便宜,但是稳健,增长稳定,风险小。
格雷厄姆把以上三种投资策略进行了研究,第二种的收益是最高的,这种坚持买便宜股票组合比高价股票组合的收益高1.75倍,股利分红高1.8倍,10年中每股收益增长3.2倍。
格雷厄姆说聪明的投资者要以便宜的价格买入那些不那么热门的股票(但一定要排除烂公司),而对那些短期被市场追逐爆炒的股票则一定要远离。
比如施乐公司1964年的股价是132美元,市值达到了27亿美元,是1963年销售额的10倍,净利润的117倍,净资产的50倍,这就是典型的投机推动股价暴涨,这个时候是最好的卖出时机而不是买入时机,而不管是几十年前格雷厄姆时代,还是今天的A股,都有大量的喜欢投机的人。
1.企业的逻辑和基本面是否改变(三四季度旺季到来,CCFI平均值超过2700,上半年CCFI平均只有2066,2700是多少净利润,大家可以自己计算一下)。2.企业是否高估了(目前估值只有4倍,5600亿才是合理的市值)。3.是否有更好的投资标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