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闻再炒,戳中了谁的痛处?

(2016-07-21 09:25:12)
标签:

财经

房产

房价

时评

分类: 谈房论市

笔者按: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两种类型。一是,因“城”而“市”,即先有“城”后有“市”,其“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二是,因“市”而“城”,即先有“市”后有“城”,其“城”是由“市”的发展下而形成。而后者较多见,其本质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也可以说,“城”可理解为行政地域,即人口的集聚地;“市”可理解为商业,即商品交换的场所。

http://s4/mw690/001Ut1Aizy73q3EtAMr83&690 

近日,有人将2014年初的“34亿人”一则旧闻翻出,再次成为舆论热点。20144月新华网以《90%地级市争建新城新区如何避免成“死城”?》为题发文称“有研究数据显示,全国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达到34亿。”此文一出,引起嘘声一片。后在2015920日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上,又有学者重提“34亿人的规划是严重的失控”。近期媒体再称“截至20165月,全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有3500多个,这些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达到34亿。”如此数据意味着什么?2015年中国大陆人口为13.73亿,世界总人口为72.08亿。此数据意味着可以把一半地球人都装进来。对此,有网友戏称“就算立志腾笼换鸟,中国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能吸引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么?”也有人在惊问“34亿人,约相当于中国目前人口规模的2.5倍,这些规划能容纳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谁来住?!”姑且不论“34亿人”这个数据如何推算出来的(住建部要求每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至少容纳1万人),以及数据是否真实(应该不靠谱),但我国新城规划建设“摊大饼式的造城”问题确实存在已久,且毋庸置疑。


http://s14/mw690/001Ut1Aizy73q3HeIEJ6d&690

  

众所周知,近些年的造城运动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地、狂飙突进式地展开着。一些官员认为城市现代化就是“造城运动”,其从热衷于“圈地”升级转向为“圈城”。在“造城”冲动之中,一些城市管理者认为,所谓“经营城市”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增加财政收入,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拉升GDP,营造高楼大厦堆砌出的“盛世美景”。在这些地方,本该由民生需求来驱动的城市化进程,却日渐本末倒置成了行政驱动乃至投资拉动,“造城”就变为经济发展的全部。由此,一些新城新区“拍脑袋”盲目设立,导致人气商气不足,沦为“空城”“死城”。这不仅严重脱离了经济客观发展规律,也是疯狂造城运动的必然产物。那么,既然知道结果,那些官员为何还热衷于“造城”?

 

其实,这些地方官员未必不懂“空城”“死城”将引发巨大的建设性浪费、房地产巨量库存将产生金融风险,一是,其怀有侥幸乃至投机性的心理,谋求短期的卖地财政收入与短期的投资建设性GDP增长(虽然,中央已强调不以GD P论英雄,但在地方事实上经济发展指标仍是目前最明显的成绩单);二是,造城运动与“土地财政”有着直接的关系。君不见,近年来的各地城市建设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突飞猛进,其目的就是政府通过经营城市(土地出让收入)积聚了大量建设资金,满足财政需求;三是,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由本级政府“自收自支”。由于长期缺乏收支规范与监督机制,其“土地财政”极易变成“土地寻租”。而且,公款化为个人“灰色收入”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可以说,土地出让金关乎地方的腰包,有些地方政府靠着“卖地”为生,其中土地直接税收及由此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甚至一半以上;而出让金净收入,又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一些中小城市甚至达到80%90%。不卖地,地方政府就没钱运转。换言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之命脉在于土地出让收入。然,因为这种模式,推高了地价并造出了一个个地王,同时又反作用房价,形成新的房地产泡沫。故,“土地财政”被认为房价升高且居高不下,而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罪魁祸首,也被看作是地方政府急功近利、政绩导向甚至官员腐败的代名词。

 

http://s6/mw690/001Ut1Aizy73q3JqxW535&690 

旧闻再炒的背后,应是深刻反思当下城市化路径和模式,传统“摊大饼式”的以资源和土地消耗型的造城之路已难以为继。那些好了“伤疤”的官员,可还记得2010年媒体报道中的“鄂尔多斯费时5年、耗资50亿、为100万人居住而打造的豪华新城康巴什,面积达3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有办公大厦、行政中心、政府建筑、博物馆、电影院和运动场,中产阶级式的复式公寓和别墅将成片的小区塞得满满当当。目前入住人口仅有不到3万”的疼?!虽说“34亿人”数据有待考证,但该数据却是戳中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软肋和痛处,若不能有效转变发展观念、加强区域协同、切实以人为本,其终将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一块伤疤。

 

笔者一直关注和研究我国城镇化有关问题,在20136月的《关于新城镇化的三大思考》一文中,有言:“基于‘肌肉记忆’效应,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从GDP崇拜转到城镇化率崇拜,认为盖更多的房子让城市容纳更多的人口就是‘城镇化’。其不想,如若产业没有跟上去,没有工业,没有商业,没有贸易,又如何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诚然,若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而一旦这个产业出现危机,资源枯竭,人走城空,财散债重,严重者会让该城市的经济崩溃,这无疑是一种灾难。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6.1%,“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2000年至2010年间,我国城市土地扩张了83.41%,相比之下人口仅仅增加了45%,所谓城市化仅仅率先实现了土地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在各地催促农民工进城买房的口号中却显得不切实际。据《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显示,中国农民工流向地市级以上的占70%以上,流向小城镇的不到10%,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9.9%2.7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人口,正在向市民转化。而《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显示,“十二五”时期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约20%,远高于同期城镇人口11%的增幅,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约为同期城镇人口增幅的180%。我国人口的生育高峰已经过去,即便全面放开二胎,人口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上涨,人口高峰最高可能是14.5亿。虽说,城镇化的主要增量来源于进城农村转移人口,但不能简单把人忽悠到城里买房,当作去库存的“接盘侠”。

http://s12/mw690/001Ut1Aizy73q3LvkUj8b&690  

城市,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之果,而非其因,怎可本末倒置。若本末倒置,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人为的强行加速城镇化进程,很容易沦为“造城运动”。如果没有工业化的基础,没有产业的支撑,而人为的“造城”,不仅会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很大浪费,也会导致一些“有城无市、有城无业、有城无人”的三无“空城”出现。我们说“产业旺,则人聚。而人聚,则城兴”。故,欲解“空城”之困,必先解决“产业空心化”和“人口空心化”之局。同时,调整现行土地法制,加快土地法制建设。否则,地方政府终将被举债造城、卖地求财的之困所累。笔者在20138月的《中国楼市无“鬼城”》一文中,曾言:“楼市中虽无‘鬼城’,却存‘空城’。而‘空城’作为政绩泡沫和伪城镇化的必然产物,绝不容忽视,其被空置的不仅是土地和房产,更有政府公信力被空置。诚然,解决‘空城’现状绝非一蹴而就可成,若从根本上杜绝新城再沦为‘空城’,其关键是摒弃GDP政绩观和土地财政。”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无规而化的“人为造城”已是城市永远的痛。故,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杜绝“人为造城”。而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核心是产业,内涵是一体,基础是市场,动力是需求,关键是资金,保障是制度,重点是改革。示言某些官员莫要好了伤疤忘了疼,其盲目规划、疯狂造城运动当休矣!否则,虽乌纱或犹在,但骂名也存焉!

 

 

 

本文写于716,首发“超然道”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超然道 chaorandao

http://s1/mw690/001Ut1Aizy73a8liF20e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