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35个城市出台了地方版调控细则或房价控制目标。但随之而来的是专家学者的抨击和网友的吐槽。暂不论其内容如何,就其地方版细则背后却是存有“两难”,一是“难产”,二是“难言”。而这“两难”的真相,深值反思与探究。
http://s11/mw690/6856e546td969ae79f5ba&690
自3月1日“国办发〔2013〕17号文”颁布后,其地方版的细则迟迟不见落地。有网友称,只出台政策却不落地,就是“耍流氓”。到25日广东率先出台调控细则,至31日大限共有17个地方政府陆续对外公布了调控细则或房价控制目标。然而,迎接这些地方版细则的是嘘声一片、吐槽一地。有人说,没有最短只有更短的“微博体”细则诚意几何?有人说,这地方版细则是在搞“模糊疗法”。有人说,地方版细则是调戏中央权威,调戏政府公信,调戏百姓智商。有人说,就是跟民众开了个愚人节的玩笑。有人说,将房价涨幅与收入挂钩,这不是扯淡吗!有人说,这与收入挂钩的房价控制目标就是一个惊天骗局。有人说,这地方版细则无疑是架空了中央的调控政策。有人说,地方版细则无实质内容,仅对中央调控的响应和表态。也有人说,地方版细则看似“宽松温和”,实则暗藏“后招”。还有人,对最为严厉的“京版19条”称之为“史上最变态的政策”。更有评论称,地方版细则是运用“化骨绵掌”将地方版细则模糊化、抽象化,将“国办发〔2013〕17号文”虚置成一半落空,或成又一起“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调控败局。无论业界媒体或坊间如何评说,但纵观各地方版调控细则,确是虽名为细则却未见其“细”,虽貌似严厉却存留其“漏”。这其中,或是有其无心之举,或是期有意为之,亦或是另有“暗隐”。当然,对于已出台的各地方版调控细则,业界坊间已有诸多点评与分析。在此笔者不作赘述,本文只对其存在的“两难”和其背后之真相,做一阐述。
笔者认为,对于本次调控(新国五条)地方版细则,可谓“难产”更“难言”。说其“难产”,一是,因其迟迟不能出台,始终在纠结中研究待出;二是,因其心不甘、情不愿,被迫只出控房价目标。说其“难言”,一是,因其宽严难定、利弊难衡,而苦中难言;二是,因其多为重申“央版内容”,无实质难言其效。
毋庸讳言,就当前楼市调控来看,其很显然处于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局面。某种程度上说,已出台的地方版细则,是被中央逼出来的细则。在房产中介忐忑中享用或是“最后盛宴”时,地方政府却在纠结中煎熬着细则的制定。而地方政府之所以采取“软拖硬扛”之难产,实属有“欲说不能”的难言之隐。换言之,其难言难产之由,其难产又有难言。
究其背后真相之一,便是新城镇化首要解决钱的问题。十八大之后,城镇化又成为广受关注的重点议题。因在十八大报告中已将城镇化列为未来20年中国“新四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将城镇化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但众所周知,城镇化意味着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这不仅需要土地,更需要钱。这也是多年来各地方政府的城市发展模式。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力度越大,其基础设施和配套的要求就越高。城镇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就是通过卖地来圈钱。但土地是有限的,那就只有提高地价。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缺钱”是永恒的问题。
究其背后真相之二,便是在抓紧时间尽可能的多出让土地,已获得丰厚的利润。君不见,北京在近3小时内拍出13宗地块,出让金总额超过107亿元(有过半土地溢价率近50%上限),北京前两个月土地出让金累计收入476亿元,占比达到去年总收入的73%;君不见,上海仅一周内就成交了7宗地块,总金额高达61.77亿元(多宗地块溢价率超过30%);君不见,有些地方政府任其土地溢价率破百而不止。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306个城市土地交易7929宗,土地出让金达5939亿元(同比上涨84%)。其中一线城市一季度交易地块240宗,土地出让金高达912亿元(同比上涨281.7%),土地交易金额创2011年四季度以来的新高。另外,今年头俩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2.5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占6670亿元(同比增长22.8%),增速比2012年全年提高6.6个百分点。可见房地产业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影响重大。
究其背后真相之三,便是高房价的收益。目前,包括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费的土地收入,已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而有的县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到了其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其地方财政已沦为事实上的“土地财政”。在我国18个税种中,涉及房地产业的有10个。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税收收入为2万亿元,2012年为10.06万亿元,十年增长了400%,来自房地产业的税收收入增速,远远超过税收总收入增速,房地产业已经成为税收增长的“支柱行业”之一。而在2009年全国工商联曾有调查称“在房企开发费用中,有一半是流向政府”(其中上海64.5%,北京48.28%,广州46.94%)。并提及有近4%的“不可预见费”,而这“不可预见费”便是为政府的“灰色支出”。而日前,全国工商联又有统计认为在房价中有61%是被政府拿走了(2012年房地产业销售6.4
万亿元中,政府获得3.95万亿元)。由此可见,高房价让政府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究其背后真相之四,便是“诸侯经济”格局难破。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政绩就是其“护官符”。在地方官员心中政绩是硬道理,有了政绩就有底气,就有官帽。也正是“想升官就要有政绩”的观念催生了“诸侯经济”。在“诸侯经济”格局下,大搞地方割据,各自为政,一味追求自身局部利益,而忽视国家全局利益和社会整体效益。
究其背后真相之五,便是目前地方政府面临巨额债务的偿还压力。有数据显示,2010年为14.8万亿元,2011年为13.2万亿元,2012年为15.3万亿元,预计2013年为16.3万亿元。但野村证券估计,目前我国地方债务或已经超过了24.9万亿元,约有53%的地方债务将于2013年底前到期。如此巨额地方债,任期有限的地方官员又当如何还。但以GDP决定政绩的考核机制,却又不得不使其考虑此问题。如果今年楼市走势持续低迷的话,其是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地方版细则之所以出现难产更难言,就是一个“利”字在作祟。在其利诱下,地方版出台房价控制目标,几乎是清一色的“房价增幅低于可支配收入增幅”(其中还有将房价目标限定在“主城区”内的)。由此,或可理解为2013年的房价是一片“涨势”无疑。也是在其利诱下,有些地方官员居然向中央叫板,对于公众关注的20%个税、二套房首付、贷款利率均等内容均未提及。诚然,有些城市目前正在考虑将二套房首付比例提至七成。但此正与十八大提出的“鼓励改善型需求”相悖。而对于一些限购扩围升级的地方,或在其心里很清楚“即便是再限,也难抑房价上涨”,故升级“限购”也无妨其收益。
笔者认为:在本轮“中央点菜、地方买单”的楼市调控中,如不能解开地价、房价和地方政府利益攸关这个死结,再出台何种政策措施均不能打破楼市调控之僵局。而地方版细则,更不能仅以“房价控制目标”数字所替,若仅是提出一个单纯的所谓房价控制数字指标。其于事无补,于市无益,于民则有害。最终,这控制房价将是一场数字游戏,而购房者所期待的也将是一场空梦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