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楼市房价调控文化旅游 |
分类: 坐博道悟 |
【笔者按】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表明:2010年国内旅游人次数达到21亿人次,同比保持12%的增长,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将同比增长14%,达到11000亿元。根据国际规律和经验来看,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已经进入休闲经济井喷期。而巨大的旅游休闲人群和人们对具有休闲居住功能的“第二居所”的需求。
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者第三产业当中的领头产业列于“十二五”规划预案中,各地方政府也相应提出以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如今,文化旅游地产正成为旅游产业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http://s14/middle/6856e546h76ce44905fdd&690
日前,笔者的朋友(房企老总)说,“在调控严刑下,宁愿自杀,也不愿被杀”。我说其既不需自杀,也不能被杀。而应采取“一寸宽一公里深”之战略,稳控住其“四驾马车”(文化、品质、模式、资金)以有效提升自身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实现稳健的发展。
随着调控新政对楼市的严酷打压,曾火爆的传统住宅市场成交表现逐渐黯淡。这无疑大大压缩了住宅市场的投资空间,限制了投资客的投资和投机性需求。在此形势下,文化旅游地产却凭借其政策导向性和资源稀缺性优势,而成为万众瞩目的楼市新宠。而随着市场对文化旅游地产的纷纷看好,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正在迅速进入文化旅游地产领域(如,保利、恒大、万达、龙湖等头)。
就文化旅游地产而言,因目前对文化旅游地产的概念(定义)尚未界定清晰,或未真正成为一种的行业分类。在此,笔者仅谈下自己的粗浅理解,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前辈指正。
首先,浅说文化旅游地产兴起
文化之所以在房地产行业形成热,是因为2010年以来,随着中央出台了史称“最严厉”的调控政策后,使房地产业面临着历史性的转型,形成了“文化沙尘暴”席卷房地产行业。但文化在房地产开发中的探索创新和凝聚积累,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或仅一两篇文章可说完,也非进行主题大讨论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文化需要在房地产开发中传承与发扬,换言之,文化需要在房地产开发中践行、总结而提升。
当下,房地产业已经走向专业化、综合性、跨地域性的开发之路。目前房地产业的竞争应该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竞争,即文化的竞争。面对竞争,只有通过高远的气度和视野,借势而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大到国家战略,小到企业生存都会遵从这个规律,文化旅游地产的发展更是如此。我们说,房地产行业从“资本竞争”到“质本竞争”到“客本竞争”到“品本竞争”再到“知本竞争”经历了五个阶段,而“知本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可以说,未来的赢家是“资本家+知本家”,或说是“知本引领资本,资本崇尚文化”是未来趋势。如果说,调控改变了楼市。那么,文化必将改变地产。
曾有朋友说,“旅游地产并不算是新概念,市场中实在是被用的太多了。现在高档项目都不叫‘旅游地产’,而改叫‘度假地产’了”。一般而言,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建的、有别于传统地产项目的融旅游、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的项目,均可称为“旅游地产”。但“文化旅游地产”绝非仅是添加一个名词的噱头。而旅游与地产这对恋人,从钟情到婚嫁经历了许多波折与坎坷,现在终于开花结果了。从理论上来说,旅游地产是比较宽泛的概念,粗概之可分为:景点地产、商业地产、度假地产、住宅地产和其他相关地产。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开发商便开始了对文化旅游地产的实践与创新活动。其以文化(旅游)为核心切入点,将文化概念融入了项目中。使产品具有独特的差异化优势,从而成为了国内地产界“文化经济”先行者。随后,国内其他开发商也纷纷开始了尝试。文化旅游地产,通过将文化、旅游和地产有机的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人文内涵和建筑风貌的文化旅游区。并通过商业、住宅、酒店、公寓、商务等项目的导入,实现了项目的总体开发收益。同时,文化旅游地产也得到了地方政府、开发商及高端消费者的追捧,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其次,浅谈文化旅游地产内容
文化旅游地产,是凭借依托自然资源(如,山林秀水、温泉湿地、人文景观等)和生态气候条件做开发深耕。将水的滋物生灵之茂和山的巍然磅礴之气融入项目中,使建筑从内到外彰显其文化价值,让建筑在自然中听风舒展,让居者体味清闲安逸之空间、静享修身养心之时间,给居者以天人合一的陶然境界。
众所周之,旅游地产的价值,与客流量正相关,与客源地交通正相关,与周边风景正相关。而“文化旅游地产”的价值除此三个相关外,还与其“特有意境”正相关。现代居住文化的核心是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满足居住者的使用要求和精神要求,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融入人文因素,将历史文脉、地区习性和周边影响,作为创造理想居住社区的重要参数,从而使居住和生活在其间的人,能够体会到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而购房者对于一般性的房子(尤其是刚需),其关注的是房子的本身(如居室的分配、大小,价格等)。对于文化旅游地产,购房者除了关注房子的基本层面外,则更关注其心灵层面的感受。也可以说,是更看重其建筑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文化旅游地产中,文化不再是营销的概念和手段,而是建筑精神和价值的核心。文化软实力成为提升、统合建筑价值的核心和体系。换言之,在文化旅游地产中,文化必须是可落实、可体验、可感触、可实现的浑然整体。就文化旅游地产的特征而言,其主要是: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为基础;以旅游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土地综合开发为手段;以文化产品为核心;以较高品质服务和完善的配套为保障。
目前,文化旅游地产的开发营运模式基本是三种:一是,以旅游目的伴生地产项目,但其依赖于城市配套;二是,以自然资源打造的复合型地产项目;三是,以主题旅游(游乐、娱乐)开发的地产项目。对于文化旅游地产营销体系而言,其异差性是最大的挑战。因许多传统房企不具备完整的异地营销的能力,也不适应异地营销的模式。从而影响文化旅游地产的跨界开发和经营。再者,文化旅游地产成功与否,其完善的配套是其核心元素之一,也是该项目能否持续运营、长久发展的关键。
在进行文化旅游产业操作时,应注意由表及里,由细微到主题、由微观到宏观的不同打造。其项目应着重打造“精、气、神、形、体”五个层面。同时,也应注意并处理好项目的三个横向体系与一个纵向关系,只有处理好才能真正让整个项目结构合理、浑然一体。把脉文化旅游地产,还应注意并研究其产业理论、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再者,就是文化旅游地产项目的定位并非越高越好,而是适合最为关键。
诚然,文化旅游产业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作为先导性、统合性的产业定位,也要求其必须在经济发展之外最大限度的支持、引导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走联道,整合之路。文化旅游地产,是把“死环境”变成“活载体”的系统工程,是以文化提升固化建筑价值。作为文化旅游地产,应该承担起面向历史的传统与遗产的传承使命,面向当代的文化与思想的弘扬使命,面向未来的发展与自新的创新使命。
最后,浅论文化旅游地产发展
当下文化旅游地产呈“上山下海”之趋势。对于房企而言,文化旅游地产规模庞大、土地充足,通过该项目,可得到产权住宅地块,减缓通过“招拍挂”市场难以满足土地储备的窘况。此外,无论是政策调控,还是土地政策和趋势及长期利润上看,文化旅游地产将成为调控背景下房企的优选之一。然而,市场需要到底怎样的文化旅游地产,或我们要留下怎样的文化旅游地产,将是业界同仁反思的。
可以说,文化旅游地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心经济”(满足人们心理的产业经济)。而优秀的、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地产项目,是地产与文化深度的融合体。而从其本质而言,文化旅游地产是一种文化活动。故,文化旅游地产的未来发展必是一种崭新的业态:文化综合体。即一个包容多种(多民族)文化的、和谐的人文社会地产项目综合实体。
文化综合体,不仅可以提升该城市的品位,而且可以使城市品牌内涵独具特色。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角度考虑,可以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和建设文化来强调城市的文化内涵。
文化综合体,具有“综合性、包容性、多元性、独有性、创新性、延展性、稀缺性和侵入性”这八大特性。文化综合体应是在“医、食、住、行、养、乐、商、教”等层面的完善。故,文化综合体能充分体现“天人合一,人宅相扶”的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真正的崛起,应是文化的复兴;地产真正的重生,应是文化的创新。当下的中国房地产业应走向深刻,即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上深耕细作、不断创新,而不应泛化为广阔。即做大不如做专、做精、做强。我们说,发现一个市场,不如主导一个市场。而主导一个市场,不如创造一个市场。只有不断的创造、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先知、先机、先手、先发、先生。如果说,之前是“城市综合体”的风靡,那么,未来则是“文化综合体”的引领。感悟文化在房地产开发中之妙用者,如深知“空手把锄头,步行骑青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之禅机。
风起调控之始兮,纠结于肠。
兼并于秋风之咧咧兮,资金为裳。
知危思变兮,楼市苍凉。
舍逐利而品质兮,不再偏狂。
云起于思想之末兮,感悟于肠。
转型于长江之滔滔兮,文化为裳。
曲径通幽兮,业不苍凉。
舍急功而稳健兮,再创辉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