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摩天大楼的越建越多,各城市仍然没有放弃打造自己标志性地标的努力。近日,中服地块招标终于尘埃落定,将建成500米“北京第一高楼”。目前,世界前十五高楼中我国占九座,前十高楼中占六座。该喜?还是忧?
http://s9/middle/6856e546g9865a1d81158&690
本月21日,中信集团以63亿元,如愿取得北京CBD的最大一幅地块。依招标文件称,该地块上将建成高达500米的未来“京城第一高楼”。这无疑将成为京城又一地标性建筑。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商业活动日新月异的同时,国人也孕育了一种很深厚的“高楼情结”。记得,美国《时代》杂志曾说:“人类对建筑物高度的突破渴望由来已久,金字塔高147米、华盛顿纪念碑高169米、埃菲尔铁塔高300米……现代高楼正在不断突破人类关于生存空间的想象。”当下的中国,似乎进入了一个“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摩天时代。我国各大城市竞相兴建摩天楼,或缘于这种“高度渴望”,或说是“高度崇拜”。或许,在许多国人眼中,高楼就是一个城市经济发达的象征。
毋庸置疑,都市里的摩天大厦,曾代表了人类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骄人成就。而建设摩天楼不仅需要资金和胆量,更需要相关的先进技术。诚然,世界前十五高楼中我国占九座、前十高楼占六座,这无疑证明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先进技术,以及都市国际化的进程。但笔者在此不想用溢美之辞赞之(因为这个时代不缺“歌功颂德”者),只想将个人的三点反思略作简述。
反思一:“高楼情结”何以梦醒时分
世界出现摩天楼是在1871年的美国,当时芝加哥发生特大火灾,城中三分之二建筑化为灰烬。在城市重建时,为节约市中心用地,高层建筑应运而生。而我国是在1985年,深圳建设150余米的国贸大厦首开大陆超高层建筑之先河。后在1990年,京城的京广中心突破了200米高度。再后,上海的金茂大厦以420米的高度现排名第三(建造时就曾经考虑在楼顶加个塔,夺个世界第一,但最终没能实现)。建“世界第一高楼”似乎一直是国人的梦想。然而,就在国人“高楼情结”尚在梦醒时分时,在西方,建摩天大楼的热潮已经悄然消退。尤其是发生在美国2001年9月11日的那场世界噩梦,让许多人提出了疑问“我们真的需要摩天大楼吗?”
摩天楼的拥护者以“财富和实力的象征”、“造高楼可以节省土地”等理由力挺。建设摩天楼固然可以节省土地,也能彰显“经济实力”,但从其综合经济效益、环保安全要求、人文关怀、目前实际国情等方面来说,建摩天楼又是否合时宜?!在内地“楼脆脆”、“楼歪歪”、“楼倒倒”偶见发生,建摩天楼以不仅是一个建设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再者,各城市也需依据自己的特点、发展条件和实际能力,来考量是否需要建设摩天楼。若一味追求“高楼情结”,待到梦醒时分悔之晚矣。
反思二:“高度崇拜”何以成为政绩的炫耀
如今,从屡屡爆出的内地建设高楼新闻看,不由感叹: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或许,关注高度的背后,更令人惊奇之处是其“高度崇拜”,却源于一种城市管理者的政绩炫耀。或可说,建设摩天楼是该城市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诚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摩天高楼不仅是人类的一大杰作,也是该城市繁荣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以及城市形象的“代言人”。但这种“高度崇拜”,无疑是一种雄心(或野心)的表现和隐喻。
为满足该城市“地标建筑”的需要,为满足该城市的“尊严”的需要,也为满足一些人野心(自豪感)的需要,有些开发商或迫于无奈而兴建摩天之楼。为何?若非是建地标性的超高层建筑,其有些地块怎会以非常便宜的价格拿到的(如,中信集团取得北京CBD的地块,折合楼面价为18000元/平米)。为能顺利建设某天楼,通常,当地政府会事先联系意向开发商,会选择资金、开发实力均较强的开发商,将土地以“定向的”方式出让给开发商。而招、拍、挂仅是走过场的一种程序罢了。换言之,将其所有的条件都会指向事先预定好的开发商,目的是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当下的中国,对于一个理性的开发商(投资者)和城市管理者,不应“一时性起”而忽略其建筑的实际功用。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或是彰显其城市管理者的“能力”),不在于其表象是否有摩天高楼,而在于该城市政府的管理体制是否有益于人类的的宜居,和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均衡等本质方面的体现。
反思三:“水泥森林”副作用不可忽视
国人深厚的“高楼情结”,使得一线城市无数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不可否认,上个世纪的摩天楼,已经成为人类某种标志性的精神和物质的遗产。但如今,摩天楼作为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权力的“地标”象征,正在逝去。
尽管摩天楼在节约土地资源和打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从经济、安全、环保等方面,其超高建筑的合理性,尤其是其随之带来的副作用却不可忽视。
首先,由于高层建筑很容易吸收太阳热能,导致大气较高层温度高,而下面则比较低,因此摩天楼很容易促生灰霾天。同时,高空强风可通过楼层引至地面,造成高楼附近局部强风,影响行人的安全。其次,虽然很多摩天大楼刻意的使用了一些“绿色”材料,但很难称其为绿色、低碳建筑。加之摩天楼的能耗很大,其产生的大量热能会改变城市原有的热平衡,而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发生。再者,摩天楼与普通建筑相比,其维护成本也是问题。如,外墙清洁、电梯设置、车辆停放,以及上下班高峰期的人群拥堵等问题。而无序、过密的高层建筑还会给人带来心理、精神上的压抑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摩天楼的高度,并非一个城市经济发达的高度,也非城市文明的高度。其实,人们对超高层建筑在安全问题、环境问题、成本问题等方面的弊端的认识已经日益清醒。楼不在高,而在于品,在于质。换言之,应倾向于对城市独特文化品位与内涵的追求。如若无限制的攀比“第一”,只为面子建造昂贵的、华而不实的摩天楼,而得不到充分的使用,则是巨大的浪费。有数据显示,北京CBD写字楼2009年的平均空置率维持30%左右。
当一栋栋摩天高楼刺云、欲与天公试比高时,该城市的管理者应深思:
切莫让其成为一座座“广寒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