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俗:除夕送灯
(2012-01-23 09:09:41)
标签:
回家过年文化 |
分类: 散文 |
记忆中,我很小时候就在除夕夜送灯了,家乡人的说法是“送亮”。在坟头点一支蜡烛,周边插上4根竹签,再围上一圈放风的纸,这就是坟头的灯了。与时俱进,后来有了简易的煤油灯,一个用过的墨水瓶,灌上一点没有,安上捻子,只要能保持燃灯到天亮,这就完成历史使命了。坟头送灯,不能回收,有时候到了清明,灯的残骸还在坟头,培土拔草时才由送灯人清理干净。
送灯是后辈的事,后继有人,坟头才有送灯的。所以,终身无后的人常常悲观,悲观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死后送个亮的人都没有。当然,无后的人不一定坟头黑暗,如果死者生前人缘好,亲朋好友可以送灯,左邻右舍也会送灯。连住在坟头附近的邻居,哪怕活着的人不知道坟墓里埋的是谁,除夕夜也会送灯的。送灯祈福,送灯吉祥,活人过年,亡人也要过年,奉死如生,我的乡亲们一直坚持这个道理。
岳父坟墓在公墓,到了公墓,才明白除夕送灯也已经电子化了。坟墓后面有了插座,随之有了专门的点灯,挂在墓碑上,接上电源,到了夜里,公墓推上电闸,偌大的公墓就立即闪亮登场了。送灯没有数量限制,可以送很多盏灯的,而且越多证明后人越是兴旺发达。于是,来一个人送一盏灯,公墓里成了灯的海洋,入夜,一反过去的漆黑和寂寞,和不远的县城交相辉映,俨然两座兄弟城市。
姑母和四弟的坟墓在郊外,姑母去世4年,我这是第3次到坟头祭奠,是第一次到坟头送灯。送灯还有一整套仪式,燃香,烧纸,点灯,叩头,然后放鞭炮走人。从燃香开始,送灯人就开始念叨了,和坟墓里的人说话,说的都是拜年的话,都是祈福的话,祭神如神在,虽死犹生,送灯风俗一直就这么延续下来。
四弟是在24岁那年因车祸身亡的,死去已经25年。在丛丛荒草中寻找到四弟的墓碑,荒草已经和墓碑一样高了。我蹲下给他烧纸,说这辈子没想到还要给你上坟,还要给你送灯,这么多年了,你不再到我们这儿来,我将来会到你们那儿去,给你烧点纸吧,没钱了给家人托梦吧,侄儿侄女给你磕头了。
回来,夜色深沉,沿途所看,都是灯了。活人的灯从窗户里透出来,死人的灯在坟头上点燃。有时候,路边突然会冒出几盏灯来,平日里毫无迹象。这告诉人们,虽然坟头早就没了,但人们的记忆还在,只要有记忆,就会来送灯。乡下爷爷奶奶的坟头在40公里之外,我们就没去了。每年都有乡亲自发送灯,半个世纪都没间断过。等到正月里拜年,父母会到祖坟所在的村里,给村里人拜年的。我的根在父母这里,父母的根就只是很遥远的坟头。一代一代,根就这么传承下来。
年夜饭,几个火锅,热气腾腾,生活还在继续,还要继续,虽然有一天,活着的人都会死去,但只要有人除夕送灯,这日子就有滋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