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朋友说,
昨天接儿子下幼儿园时,
又被老师点名留下来“谈话”,
上幼儿园中班不到半学期,
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原因?唉......
“不守规矩,不服从管教,扰乱老师正常教学秩序......”
事情是这样的:
手工课上,
孩子们在认真跟老师学习折纸青蛙,
谁知她儿子折到一半就举手说自己会折,
妈妈以前教过他,
于是再也坐不住了,
自做主张要拿纸笔画画。
老师命令他遵守课堂纪律,
要乖乖坐在座位,
他振振有词:
“我都会了,干嘛还逼我再学一遍?”
老师要求他罚站,
结果这熊孩子趁老师不注意,
又偷偷溜到“建造区”搭起积木......
其它小朋友注意力被他吸引,
课堂秩序开始混乱。
老师被惹怒了,
“我叫你罚站,听到没?”
他一脸无辜:
“爸爸妈妈知道我在幼儿园被罚站,会伤心的......”
当然,她儿子的“顽劣”行为还不止这些。
午睡时,他拒绝睡觉,央求老师要去阅读区看绘本,因为他觉得“午睡最无聊”;
老师表扬小朋友的手工作品,所有的孩子都夸赞“好看”,唯独他指出一大堆毛病,惹得小朋友大哭;
户外活动,他永远抢站第一排,因为他觉得自己做操最棒,应该当排头......
听朋友说完,我差点没笑出声。
说实话,
这样的“熊孩子”,
我反倒喜欢。
虽然他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看上去有些叛逆、不守规矩、顽皮、另类,
但这对家长来说,
也并非是一件坏事,
甚至还值得庆幸。
因为他小小年纪,
就已经知道自己跟其他人是不一样的独特个体,
“我应该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我要活出我自己的样子。”
相反,
有些看起来乖巧、听话、守规矩,实则唯唯诺诺、不敢直言内心、盲目从众的孩子反而值得家长担忧。
每个孩子都有他独有的特点和天赋,
可惜,
大部分孩子被教化着过早建立了感知社会规则的心理,
在条条框框下,
被整齐划一地同化成了一个个“听话”、“懂规矩”的好孩子,
他们活出来的,
是别人喜欢的样子,
而非自己喜欢的样子。
上学时,
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两个老师眼中的捣蛋鬼,
同学眼中的另类。
多年后发现,
这些当年的捣蛋鬼多功成名就,
而那些最听老师话的乖孩子,
反倒默默无闻,一事无成。
都听说过羊群效应吧。
比如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
领头的羊先跳了过去,
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
这时,
如果把那根木棍悄悄撤走,
后面的羊,
走到这里仍然会不动脑筋地跳着过去。
我还听说,
如果领头羊要是下水、跳悬崖,
后面的羊也会不加思考地跟着下水、跳悬崖......
多么可怕的盲目从众心理,
即便到了危险的境地,
仍无思考和判断能力。
如果,
我们的孩子都变成羊群中的一只没有主见、缺乏自我意识、盲目从众的羊,
是不是很可悲?
父母又该如何保护孩子拥有独立的思想和主见,
避免盲目从众呢?
放开手、闭紧嘴,给孩子行使权利的空间
主见和自信是在宽松的空间和不断的历练中建立和培养起来的,
家长的过度干涉和霸权主义只会让孩子的自主能力逐渐减退,
变得唯命是从、唯唯诺诺。
见过这样一些家长:
要求孩子做事时,
习惯于用命令句式,
“就这样做吧”、“你该去干……了”。
这种语气会让孩子觉得家长的话说一不二,必须遵从,不能违背;
看到孩子做事时,
总是担心他做不好,
“你肯定不行”、“我替你做”......凡事包办、代替;
当孩子做出一个决定时,
总是否定、挑刺,
“那样不行,应该这样”......
如果孩子的行为和想法总是遭到家长的批判和否定,
他势必会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
“我做的都是错的”、“我应该听大人的”......
结果呢,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
都会习惯性地听从父母的意见。
进入幼儿园、学校乃至社会后,
也习惯听从于别人。
以上家长,
如果改变一下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比如:
将命令式改为启发式语气,
如“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你是否该去干……了”。
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
更乐于独立思考,
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
孩子做事情时,
多看到孩子的进步,
少一些指责,
多一些肯定和鼓励,
“宝贝你的想法真棒”、“我相信你自己一定会做得更好”。
得到父母信任的孩子,
自信心和主动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鼓励孩子敢于说“不”的勇气
很多孩子之所以“随大流儿”,
并非没有独特想法,
而是缺乏“特立独行”的勇气,
他们担心不被接受,
或被同伴孤立、指责。
说到底,
也就是太在乎别人的眼光,
不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除却孩子天生性格中内向、害羞、胆小、自尊心强等因素外,
还有一部分根源在于成人给过孩子太多的评价,
尤其是不客观的评价,
就会导致孩子丧失客观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鼓励孩子勇敢提出不一样的想法,
首先,要给予他突破心理壁垒的勇气和自信。
给他充分的信任,
相信他能够做好自己,
允许他提出不一样的见解,
遵从自我,
给予认可和支持。
勇气和自信就像一个循环,
一旦发动出来,就会互相滋长;
其次,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不被表象或常规标准的枷锁禁锢头脑。
很多所谓的标准,
你认同它的时候才是枷锁,
你不在意,
它就什么都不是。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敢于提出不一样的想法,
哪怕有一点不合常规,
也应该极时给予肯定。
孩子潜移默化中认识到,
和别人不一样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敢说“不”,
不敢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在以往的早期启蒙教育里,
我们常常赋予孩子太多教化性的东西,
如何适应社会,
如何遵守规则,
反而忽视了教孩子去保持自己最本真的一面——遵循自我的态度。
今天,“绘本奥斯卡”为大家分享一套令家长反思、让孩子获得听从内心力量的绘本特辑《不一样的小孩》系列,
听未读创始人韩志老师为我们解读那些“问题孩子”潜藏的闪光点。
《莱瑞就是不一样》
推荐理由:与众不同藏不住,不如坚持做自己
适合年龄:3岁
推荐大咖:韩志
https://wx4/large/6852dd81gy1fmszwmiq44j20g40kbdgo.jpg
【美】约瑟夫·布瑞格斯
【英】尼古拉·斯莱特 绘
刘宣谷 译
未小读 出品
生活在北极的旅鼠宝宝,
个个模样差不多,
叫声差不多,
大家名字都没有,
一天到晚都在做着差不多的事。
但是,
一只领袖气质爆棚的小旅鼠莱瑞,
在同伴中总是显得有点特别。
哦,对了,
这个名字也是他自己起的哦!
https://wx2/large/6852dd81gy1fmszwzfzsjj20hd0aygm3.jpg
冰天雪地,
大家都挖好洞来取暖,
他却偏偏跑去找海鹦玩滑雪;
大家唱的都是“喳咕叽”、“叽咕喳”,
他却酷酷地敲起了邦戈鼓;
大家都习惯了吃石头下面的苔藓,
他却偏偏爱上香肠比萨;
就连拍照片、躲猫猫时,
也藏不住他的与众不同......
https://wx4/large/6852dd81gy1fmszx8j32vj20l80dgdgb.jpg
小旅鼠们觉得莱瑞和大家太不一样了,
于是开会讨论要不要把它驱逐出种群。
https://wx2/large/6852dd81gy1fmszxfeyj7j20hr0b4dgb.jpg
莱瑞意识到自己也太不合群,
但他并没有伤心,
而是打算走一走旅鼠从没走过的路,
比如跟海豹做邻居、跟海鹦搭个伴......
https://wx1/large/6852dd81gy1fmszxng0lxj20ht0bdt92.jpg
当然,
莱瑞做的最不可思议的事,
就是当伙伴们一个接一个集体跳下悬崖自杀的时候,
他使出浑身解数跑到了队伍最前面,
然后来了个急转弯,
带领其它旅鼠跑回自己的家,
大家看到了莱瑞家里的独特精彩之处,
也开始变得注重寻求个体的生命价值。
当然,
孩子在看到旅鼠集体自杀这段内容时,
一定禁不住问“为什么”,
这时候,
父母需要提前做好科普功课,
给孩子耐心讲解哟~
故事到这就要接近了尾声,
这只到哪都“显山露水”的小旅鼠,
坚持做自己、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面对同伴的不理解时,
敢于肯定自己,
最后他的英勇不仅拯救了同伴,
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这本让孩子和家长一起爆笑的绘本,
同时也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
从小建立不盲从、坚持自我的观念,
才能开出自我追求的花朵,
这是改变未来的力量。
《会催眠的哈利》
推荐理由:幽默怪诞的故事让孩子体会蕴含在规则中的温情用意
适合年龄:3岁
推荐大咖:韩志
https://wx1/large/6852dd81gy1fmszyg0euuj20fd0knq4c.jpg
【美】凯瑟琳·贝利 著;
【美】萨丽塔·里奇 绘
李筱叶 译
未小读 出品
https://wx4/large/6852dd81gy1fmszyvtru2j20hs0b53zc.jpg
调皮的捣蛋鬼哈利总让爸爸妈妈忍不住大喊:“不可以把玩具放烤箱里”、“不可以穿睡衣逛公园”......
有时候,
哈利什么都没做,
爸爸妈妈就开始说“不可以”了。
https://wx3/large/6852dd81gy1fmszz3qraij20ht0baaat.jpg
面对父母的唠叨,
哈利一点办法也没有。
直到有一天,
哈利在电视上学习了一套催眠术……
他对着小猫练,
对着小狗练,
对着邻居家小孩练......
https://wx2/large/6852dd81gy1fmszzo39n5j20hr0b8q3s.jpg
学会了催眠术的哈利成功对爸爸妈妈施展催眠术后,
他们再也不说“不可以”了。
哈利过上了快乐无限、无所不能的日子。
他得到了整箱漫画书,
还有一套架子鼓,
扔掉了最不喜欢吃的蔬菜,
还赶走了保姆;
他开始玩烟火、养猴子、无限制地吃冰激淋,
带着妹妹做各种危险的事,
还到处乱摸、肆无忌惮的冒险爬树......
https://wx1/large/6852dd81gy1fmt002e091j20h20bfmxw.jpg
这些都是顽皮孩子想要去做的事情,
但是做过了头,
就会惹来麻烦。
当他正疯狂地荡秋千时,不小心重重地摔到地上,
和骑车的女孩撞到了一起......
他的脚好疼,
当他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安慰时,
被施了催眠术的父母只是坐在地上呆呆地流着口水。
https://wx4/large/6852dd81gy1fmt00bizj0j20ho0b1dgn.jpg
哈利回到家,
感觉一团糟,
各种的不舒服。
这一刻,
他似乎意识到是自己做错了。
他解开了爸爸妈妈的催眠术,
让一切恢复了秩序。
现在他懂了,
爸爸妈妈说的那些“不可以”,
其实还有别的意思:平安健康、对人友善和我爱你。
这是一本让孩子看了欢欣雀跃,父母读了心跳加速却又引发深思的绘本。
对孩子而言,
大人“不可以”的背后,
蕴含着的是在规则中的温情用意,
是深深的爱的语言;
对于父母而言,
面对有主意的孩子,
适当的放手,
有限度的试错,
全心全意的爱,
孩子会自己长大。
《求你了!让我读完吧》
推荐理由:做事有始有终、学会尊重他人选择
适合年龄:3岁
推荐大咖:韩志
https://wx1/large/6852dd81gy1fmt01izx5tj20f20kgab3.jpg
【美】明·勒 著
【美】伊莎贝尔·罗沙丝
未小读
刘畅 译
https://wx4/large/6852dd81gy1fmt01ursovj20i60b70tf.jpg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爱读书的小男孩,
他每天都会抱着一本书,
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享受属于自己的阅读时光。
https://wx4/large/6852dd81gy1fmt02498hqj20hs0bdq42.jpg
可惜未能如愿,
每当他阅读正投入的时候,
总有一些吵闹的小动物跑到他旁边嚷嚷剧透,
把结局告诉他。
https://wx1/large/6852dd81gy1fmt02clxcaj20hv0bagm5.jpg
不胜其烦的他只好一再逃开,
各种躲藏,
可惜小动物们对他穷追不舍。
最后大家发现,
小主人公本人正在奔向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也许他还真应该听一听动物们的劝告呢……
https://wx2/large/6852dd81gy1fmt02q6y9wj20hr0bbaam.jpg
作者明·勒对话式的活泼文字,
与伊莎贝尔·罗沙斯生动明艳的插图相得益彰,
独特而有趣的故事情节在安排上更显创意十足。
通过这次奇妙且感同身受的探险,
让小读者领略到主动阅读的乐趣,
同时懂得做事有始有终,
尊重他人选择。
编辑后记
文末,补充一点。
固然,
有独立见解、懂得遵从自我内心去做事情的孩子值得鼓励,
但绝不是建立在完全不视“社会规则”的前提下我行我素,
因为每一个人终究脱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群体。
被社会接纳,
与保持精神的独立并不矛盾。
但掌握不好一个度,
就有可能成为被群体孤立的另类。
做为家长,
如果把握好对孩子的“界限”与“限制”,
管教和自由的界线在哪里,
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