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诗眼型
(2021-01-20 09:11:40)诗歌鉴赏之诗眼型
(一)诗眼知识
1、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主旨或作者思想、情感、态度的字、词、句。
2、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
3、 诗眼分为两类:
一是统摄全篇型:表现为整首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
二是一字传神型:一联或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4、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
5、一字传神型,解说要具体,常要联系诗作标题、上下文意、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
(二)示例: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问题:此诗,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如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是仰视和远眺之景;中间两联先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再写古木、平沙,这两联均为近景,俯视之景。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三)巩固练习
1、(06四川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问题: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2、(07四川)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2003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看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1、【答案】本诗“夜归”二字统摄全篇,写景时扣住了“夜”字,写情时扣住了“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3、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咽”意为“呜咽”、“冷”意为“阴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是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