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经典——《论语• 子路》节选

(2018-01-28 23:57:34)
标签:

国学经典

子曰诵诗三百

欲速则不达

论语

子路

分类: 教研心得

一、【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 “鲁卫之政,兄弟④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庶⑥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 “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子曰: “苟有用我者,期月⑦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子曰: “如有王者,必世⑧而后仁。”

子曰: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 何晏?"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 ' 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叶公问政。子曰: “近者悦,远者来。”

子夏为莒父⑨宰,问政。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二、【注释】

①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②专对:独立对答。

③以:用。

④兄弟: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当时两国的政治情况有些相似。

⑤善居室:善于居家过日子。

⑥庶:多。

⑦期月:一整年。

⑧世:30 为一世。

⑨莒父:周朝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三、【译文】

孔子说:把《诗经》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能办好;让他到异地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应对。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 “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治事务,就像兄弟间 (的政治事务)一样。"

孔子评论善于居家过日子的卫国公子荆:“开始有点积蓄时,就说道 :' 姑且凑合着过了' 稍多时,则说道:'姑且算钱多了' ; 富有时,可以说道:'姑且算完美了'。” 孔子去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啊!"

冉有说:"人已经很多了,又该让他们做什么? " 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 “富了后,又该让他们做什么?”“使他们受教育。”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的时光罢了,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了,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孔子说:"'英明之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免于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孔子说:"如果有英明的君主,一定会在三十年后实现仁政。"

孔子说:"如果已使自身端正,对于治理国家还会有什么问题?如不能使自身端正,又怎能让别人端正呢?"

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需处理。"孔子说:"一定是一般的政事,如果有重大的政事,虽然我已不为国君所用了,我一定会知道的。"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问话不能如此抱有期待啊。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 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接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使国家灭亡,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 问话不能如此抱有期待啊。有人说过:'我做君主 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只在乎自己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话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

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四、【启示】

1、诗,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是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儒家不主张死背硬记,当书呆子,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2、对于对于鲁定公的两次提问,孔子实际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劝告定公,应当行仁政、礼治,不应以国君所说的话无人敢于违抗而感到高兴,这是值得注意的。作为在上位的统治者,一个念头、一句话如果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亡国丧天下的结局。

3"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