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终于公布,白俄罗斯女记者和散文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
阿列克谢耶维奇擅长纪实文学作品。她曾是一名记者,经历过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核灾等历史事件,遭卢卡申科政权迫害后离开白俄罗斯。她以基于上千次采访写成的记录性小说——记录从二战到普金时代苏维埃历史及心理变迁的系列小说,总称为“乌托邦之声”——而为国际文坛所瞩目。
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出生于乌克兰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镇(自1962年以来属于弗兰科夫),父亲为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她在白俄罗斯成长。学校毕业后,她曾在几个当地报纸任职记者,然后在明斯克为文学杂志记者。她在2000年离开白俄罗斯。国际城市避难网络提供她庇护所,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她住在巴黎、哥德堡和柏林。2011年搬回明斯克。
青阅读记者独家连线了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锌皮娃娃兵》的译者高莽先生,他告诉青阅读记者,他在90年代末第一次读到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她是一名记者,写的都是纪实作品,文字给人感觉很直接。”高莽先生向记者介绍《锌皮娃娃兵》这本书,阿列克谢耶维奇用第一人称忠实记录了亲历阿富汗战争的俄罗斯士兵、妻子、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她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她通过访问参加战争的人的经历,真实记录了那些事。”高莽先生告诉记者。
高莽先生说,在翻译《锌皮娃娃兵》一书时,他把自己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研究写入书的译者记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具有“文献”价值和书写“真实”的特色。她的书中没有中心人物,也不做主观的心理分析,但她笔录的片断讲话、互不连接的事件、局部的现象,却给人一种相对完整的概念与画面。”
“阿列克谢耶维奇记录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高莽先生介绍说:在她记录的讲话,从微观视野去联想客观场面,她尽力深入讲话者的心灵,挖掘埋在潜意识中的实质。她不是自己解释,而是让讲话者倾诉出各种行为与活动的动机。她是通过声音去认识世界,通过心灵去揭示真实。”
高莽先生回忆说,1999年《锌皮娃娃兵》问世后不久,阿列克谢耶维奇随俄罗斯代表团访问中国,与高莽先生有过一面之缘,高莽先生回忆道:“她为人,很朴实、很直接,和她的文字一样,说话没有什么转弯抹角的。”离开中国后,阿列克谢耶维奇还曾经写信给高莽先生,“信里介绍了她在国外的生活,只是可惜,这封信我找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