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9月20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海澄的一条微博被广泛传播。据张海澄介绍,上午北京马拉松38.5公里处,有一名选手突然倒地心跳骤停。专程来京参赛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医生杨达文与另一位参赛选手一起进行心外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直至急救人员到达。最终杨医生以优异成绩跑完全程。这条微博获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很多人称这位救人跑者为“最牛医生”。
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了杨达文医生。他介绍自己是一名马拉松爱好者,跑马拉松已经有2、3年了,因为北京马拉松的规模是全国最大的,这次特意利用休假时间来到北京参赛。
在比赛进行到38.5公里处,杨达文忽然发现有一名参赛者因为心脏骤停昏倒在路上。杨达文回忆,他遇到患者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参赛者在进行抢救。杨达文跑过去表明了自己的医生身份,一起参与抢救。“心脏按压和口对口呼吸需要两个人互相配合,而且这个过程很累,需要急救者不断轮替。”杨达文向北青报记者说。
后来杨达文的医生朋友看到了杨达文救人时的视频,认为他做人工呼吸时没有对自己的口鼻做任何防护措施,这样十分危险。杨达文回忆说当时确实没有想那么多,只想着救人要紧。
几分钟后,赛会急救人员赶到,最早施救的参赛者见有人来替代,便继续参赛。没多久又有别的急救人员过来,代替了杨达文继续急救,杨达文也走回赛道继续比赛。
最终,杨达文以3小时27分钟的时间跑完全程。杨达文说,这是他马拉松历史第二好的成绩,比最好的一次慢了4分钟。对于网友称自己为“最牛医生”,杨达文表示自己只是做了每个医生都会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伟大的。
问:您当时是否考虑到停下来会耽误您的比赛?
杨:当时确实没考虑到那么多,甚至连过了多长时间都没感觉,只记得做了几个回合的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后来看自己的比赛记录发现35到40公里的时间比30到35公里花的时间要多4分钟,这里一方面有体力不足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救人,估计应该有几分钟吧。而且一般医院做人工呼吸时会用呼吸球囊作为防护,这是我第一次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做口对口呼吸,现在想想有些危险,但是当时确实没想那么多。
问:您曾先后多次参加马拉松比赛,这次的成绩和平时相比如何?
杨:这次是我历史第二好的成绩,比最好成绩3小时23分要多4分钟,其实本来我打算这次比赛破我的记录的,但是还是救人更重要,更值得。
问:后来听说您施救的跑友获救了?
杨:是的,其实最开始我救人离开时真的有些愧疚,最后跑完我在朋友圈说“我尽力了”。但是很快有朋友给我发来了一张获救者的照片,里面的患者已经能摆出V字的手势。虽然我当时救人的时候没有记住患者的模样,不敢肯定这个就是我救的那个人,但是仍然感觉十分高兴。(北青报见习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