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民纷纷捐赠救灾物资

(2012-07-25 22:56:27)
标签:

杂谈

市民纷纷捐赠救灾物资



市民纷纷到本报捐赠救灾物资

当日收到捐赠物资价值超一万五

本报讯(记者 李宁)昨天下午两点多,本报在一层大厅设立了“7.21”市民捐赠接收处,随后,市民陆续送来了各种救灾物资。截止到昨晚9点,收到的市民捐赠物资价值已超过一万五千元。

昨天下午3点半左右,北京创意设计协会的袁晓波第一个登门,送来了一床被子和三件衣服。“今天正好在家休息,从微博上得知报社在搞捐赠活动,就收拾了几件东西送过来。”袁晓波平时就对房山比较了解,这次的大暴雨,房山又是重灾区,也就特别关注那边的情况,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尽一份心。他认为,灾区第一时间肯定是需要各种物资,吃饱、穿暖、睡好才能生存,所以生活必需品一定是最需要的,捐物也就是最实际的。“这个活动非常好,为灾区人民做了件好事,希望报纸把每天所需物资的情况进行更新,更好地引导大家捐赠灾区最急需的东西。”

家住北四环的王女士看到消息后,也从家里收拾了一些衣服、睡袋、毛巾被等物品,特意送了过来,“我的一个朋友说有个福特车队本周末打算去房山,如果可能我也会一起过去,想看看那别的实际情况,看灾区人民还需要什么。”王女士说,到时她会从网上购买一些救灾物资,通过快递送到报社捐赠接收处。

随后,市政协机关团委的几名工作人员开着一辆面包车来到了报社门口,面包车里被水和方便面塞得满满的,一共是50余箱方便面、100箱矿泉水,“钱不多,就是个意思。”工作人员吴迪说,尽管刚参加完市里的捐款活动,昨天一早看到北京青年报开展捐赠物资的活动,机关团委一号召,年轻干部们还是热情响应了,很快凑了五千多元钱,到报社附近超市买了灾区人民最缺的水和方便面,送了过来。

乔女士和她的同事代表公司送来了价值8000多元的救灾物资,除了雨衣、编织袋、蚊香、洗涤灵外,还有纱布绷带、创可贴、体温计、医用胶带、酒精棉球、碘伏棉球等急救医疗用品,以及退烧止痛、消炎、祛暑的药品等,他们为灾区人民想得如此周到,却不愿意留名,把东西放下后就匆匆地走了。

80后的孙嘉荣则在妈妈的陪伴下,用自家的丰田陆巡装了满满一车水和方便面,从石景山区玉泉路家中一路堵着车送了过来,“不知道一共多少,只是尽量往车里塞。”孙嘉荣说,自己每年都会去十渡玩儿,今年4月还刚去过一次,跟那边一个牵马的大叔都熟了,现在从电视上看到拒马河发那么大的洪水,就特别想帮帮那里的人们。“本来想去趟房山把东西送过去的,但微博上说因为路不行,已经进不去了。”孙妈妈凌女士介绍说,1998年抗洪的时候,她就带着女儿去位于西单的慈善协会捐过钱,所以孩子从小就有这种意识,也特有爱心,“我们家是北京青年报的老读者了,觉得把东西通过报社捐给灾区特别放心。”经过清点,她们一共捐了40箱方便面、12箱矿泉水,为了便于食用,她们娘儿俩特意跑了两家超市,买来的方便面全是桶装的。

除了本市的市民踊跃捐赠,不少身在外地的人们也在通过网络积极联系通过本报向灾区捐赠物资。已在广东佛山工作10年的商淼,在本报微博上看到报社正在开展救灾物资捐赠活动后,立刻联系北京的朋友,请朋友一定代为购买40箱矿泉水,送到报社。“从报道中看,房山那边有些水源可能被污染了,所以饮用水非常短缺,就想帮他们一下。”商淼觉得,通过媒体一定能把这些水送到需要的人们手里,把自己的一份心意传递给灾区人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