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middle/684def18gaa34c2baee40&690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前苏联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其中《童年》被列为语文新课标指定书目。我这次看了“精编版”,阅读了2遍,很震撼。叹服于高尔基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写作功力,他不愧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列宁语)。
《童年》人物角色塑造堪称经典。这部小说创作于1913年,小主人公阿廖沙是以作者自身童年经历为原型。他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带到外祖父家。那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作坊。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描述的优美童话故事的熏陶;但外祖父脾气跋扈、暴躁,经常毒打阿廖沙。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高大光辉的外祖母形象,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宽容忍让,虽然不识字,却会说优美的民间故事和童话传说,滋养并照亮了阿廖沙孤独敏感的心。特别是染坊救火这个场面描写,外祖母大智大勇、舍己救人的思想和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评论界普遍认为,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有艺术魅力的妇女形象之一。
《童年》人物肖像描写惟妙惟肖。外祖母一出场,作者这样描写:“她胖墩墩的身体,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鼻子上皮肉松驰,让人觉得非常好笑。”还运用“通感”修辞手法描写外婆的声音:“她说的每一句话就像一朵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密甜、清新、感人。”外祖父给人的第一印象——干瘦的老头子。文中写道:“有一个干瘦的老头子走在最前面,步履如飞,他穿着一身黑色的长衣服,鼻如鹰钩,胡须是赤金色的,一对小眼睛绿莹莹的。”外祖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这些人啊……”在《童年》中,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廖廖几笔就生动细致地刻画出来。
《童年》景色描写恰到好处。高尔基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浓厚的写作功力。他的景物描写很细腻很到位,不单为写景而写景,往往是为了烘托气氛、渲染心情、深化主题。如第一章阿廖沙跟随外祖母快到尼日尼时,文中对伏尔加河两岸景色的描写,实际是后文外祖母欢快心情的写照。对彼得大叔自杀的那个土坑的描写,虽然“地上已经露出嫩绿的草尖,苹果树吐芽、绽蕾了”,时令指向早春,但“乱糟糟地堆着被雪压断的枯黄蒿草,难看得很,没有一点春天的迹象,几根火烧木乌黑发亮,样子凄凉,整个土坑让人触目心烦”,平白地增添了压抑、悲凉,预示着什么不幸要到来的气氛。
《童年》还采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使小说更具感染力和思想性。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经历,站在儿童的立场、心态去感知、描写,充满童真童趣。同时,作者又间或以成人视角评点生活,使作者笔下所写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如阿廖沙刚刚到外祖父家时,这样写道:
一种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离奇古怪的生活开始了,而且以极快的速度展开了。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又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童话。
又比如:
我总是把我的童年时代比作一个蜂房。各式各样的平凡的人好似蜜蜂一样,把各自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当做蜜一般送进蜂房里,他们从方方面面毫不吝啬地滋养着我的心灵。
《童年》反映了具有希望的俄罗斯国民人性中的弱点,鞭挞了小市民的卑鄙灵魂,揭示出血淋淋的生活画面,并塑造了一系列新人形象,为冷峻的现实主义作品抹上了乐观主义精神的色彩。
http://s2/middle/684def18gaa3446c0a631&690
http://s6/middle/684def18gaa34472c13f5&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