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如此,也要当初?
据《中国青年报》
6月5日报道:建设投入约8亿元,使用寿命却不到10年——沈阳绿岛体育中心于6月3日被爆破拆除。这座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室内足球场,被拆除的原因是“使用率不高”。据当地媒体报道,被爆破拆除前,绿岛体育中心已经沦为一座仓库。拆除之后,它的旧址将用于商业地产开发。
八亿元的大手笔,并非是儿戏之作。如果单纯用“拍脑袋工程”来进行评判,或许有失偏颇。事实上,当年它是以“地标建筑”的名义崛起的,曾被寄予厚望。就其今日黯淡结局来看,当初的规划显然存在问题很大。这些年,绿岛体育中心“英雄无用武之地”,门庭冷落乏人问津,只好凑合着当做仓库使用。从辉煌登场到黯然谢幕,绿岛体育中心用了不到十年,甚至比多数足球运动员的运动生涯都短,的确令人遗憾万分。与遗憾伴生的是痛心,八亿元的投入随着一次爆破随风而逝。又一个“短命工程”倒下了,又一个问号竖起来了——还有多少建筑会沦为规划败笔的牺牲品?
从当初看,对绿岛体育中心的落成不吝溢美之词的时候,谁曾想到它会在2012年就被无情地爆破拆除?从现在看,当人们知道它使用率不高、沦为一座仓库、被爆破拆除、地块将被用于商业开发的时候,又在听说拆除是“有理由”、似乎是需要“理解”的——既因为不拆除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还因为各地的“地标性建筑”沦落到这般境地并不罕见,公众即使不理解似乎也无可奈何。当初建有建的理由,现在拆有拆的理由。因此,在建也正确、拆也正确的决策之下,于是,浪费谈不上算帐,责任谈不上追究,教训也就谈不上吸取。
如果说,绿岛体育中心地处沈阳郊区一直没火起来,与预测失误有关;那么整体谋划方面的错误决策,更是显露无疑。既然有了以“地标”为光环的绿岛体育中心,为何又重复建设沈阳奥体中心、铁西体育场等大型体育场馆呢?大型体育场馆投入大,运营成本也高得吓人,倘若赛事资源不足,其维持与运营都将十分困难。或许这些场馆建设之初都有这样那样的背景,但无论怎样,不能光一味地建设,不管其以后的存活吧。然而,对于每一项城建计划来说,如何尽量避免不可预料因素的困扰,保障每一笔百姓血汗钱都能发挥最大效益,也是应该事先慎重考虑并反复论证的,至少别让堂堂“地标建筑”尴尬地沦为仓库。
毫无疑义,沈阳绿岛体育中心,建设用了
8亿元,只“使用”不到10年;一建一拆之间,公众心痛,相关部门可曾珍惜那些纳税人的血汗钱?可曾重视那些民意?可曾在乎自身的形象、公信力?可以说,对于此类“短命建筑”而言,没有是非的认定,就不会有真正的反思;没有到位的问责,相关的决策者就不会被追责。其实绿岛体育中心的命运轨迹在当下并不鲜见,有那么一些建筑,投资额或巨大或较小,宣传时或张扬或低调,最后都因官员的“政绩”不显而迈入被拆除的宿命。
无论如何都不可否认,大兴土木建设沈阳绿岛体育中心,给时任当地官员争了不少“光彩”,同时带来了不少“政绩”。十年过去了,斗转星移,绿岛体育中心的“光荣”只属于前任的领导;现任官员要自己的政绩,当然不能看着这个体育中心闲置不用,不能光盯着
8亿元不敢动而无所作为。为了凸显政绩,就是一个字,拆!建设新的商业区,又是一幅崭新面貌,就能体现任官员的政绩。
由沈阳绿岛体育中心的厄运,自然联想到各地五花八门的“败家子工程”:三峡“明珠塔”、灾区“黄金厕所”、贫困县“千万广场”……这些“败家子工程”背后必然站着一大批败家子官员,只要花钱为乌纱,倾家荡产也要花。对于“败家子”官员而言,之所以敢败家执政,是因为败家子往往免责。约束官员的法律、法规并不少,重罚严惩也是雷霆万钧,但在“法要责众”上绵软无力;使得“法不责众”被放大。过去在
GDP政绩支撑乌纱倒逼下,官员热衷GDP政绩灿烂,疯狂地“建也GDP,扒也GDP”,致使“败家子工程”一泻千里。
长期以来,论证不足即上马或建了又拆的“败家子”工程屡禁不绝,根源在于“拍脑袋”决策。要遏止“拍脑袋”决策,不仅要制定和完善科学、严格、便于公众参与和监督的决策程序,更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用实实在在的利害关系让决策者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让“拍脑袋”的决策者得到应有的处罚,让其为自己的失误埋单。尽管十二五计划已经淡化了
GDP指标考核,但这并不等于败家子官员“改恶从善”;沈阳绿岛体育中心被爆破拆除就是明证。然而,在烟消云散间挥霍的都是民众的血汗钱,难怪百姓为“败家子工程”而叹息。
当然,不少标志性建筑、献礼工程建筑成为了难逃一拆的“短命建筑”,伴随的是舆论谴责的搞政绩、拍脑袋、败家子之声。然而,每次出现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交学费”,却什么也学不到——“理由”总是有的。可怕的是,有些官员在重复交学费之后,连“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叹也没有;最怕的是,官僚腐败的土壤会造成此起彼伏的“早知如此,也要当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