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给孩子做“心理保健”
(2016-04-05 08:50:12)
标签:
教育育儿 |
分类: 教育随笔 |
在很多家长眼里,现在的孩子吃穿不愁,家里的一切都以他们为中心,只要用心学习什么都不用管,孩子可真是享福。可事实并非如此,在心理咨询中,东子经常碰到这样的案例:孩子不快乐,幸福感非常低,甚至有的孩子有轻生的念头。
一个11岁的男孩,其父母均为公务员。母亲在一次不经意的偶然,看到了孩子的日记,看完以后非常震惊:“2015年10月21日。夜里12点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写日记。估计最近脑子被驴踢了,呵呵。大家都很幸福呢,他们的生活对我而言永远是童话里的,太遥远了。我想不明白自已为什么活着,想知道自已活着的意义。我很崩溃,我想自杀,可我想到了父母。我怕我死了他们会难过,所以只好无奈的活下去……”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但幸福指数并没有随财富的增加而增长,反而降低了许多。这一奇怪现象尤其在孩子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孤独、抑郁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低龄化,都说明了这一问题。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不惜血本,不顾一切代价供孩子上学,可谓用心良苦。但另一方面,却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很多家长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甚至盲目攀比,拔苗助长。一些老师无止境的布置家庭作业,更有甚者,对所谓的学习不好、表现不佳的学生进行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的处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总认为孩子没有什么思想,爱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不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因此造成沟通障碍。再加上都是独生子女及社会治安等原因,孩子的同龄玩伴相对较少。有的孩子对家长不信任,造成孩子不能及时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反馈给家长,使家长不能掌握孩子的真实感受,还盲目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幸福。
在有些家庭里,父母关系紧张让孩子产生了恐惧感,因为随时有可能成为父母的撒气筒。有些孩子,处于父母矛盾的漩涡中,一些大人在分手时还会对孩子进行你争我夺,导致孩子潜意识中被父母的争斗所伤害。在很多问题家庭中,父母往往只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社友,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必须注重孩子的心理保健。
在孩子处理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过程中,要告诉孩子学会与同伴合作,有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技巧,此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家长要让孩子善于表达、宣泄、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适应各种活动情绪的需要。在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面对困境时的反应能力。
孩子的心理保健是同生理健康相联系的。生理上的缺陷、疾病,往往会使孩子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其情感、意志、性格等,形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心理上的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又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态,因此心理保健要同生理保健同时进行。
作为家长,要充分满足孩子的亲和欲,要用同他握握手、给个拥抱、摸摸额头、竖个大拇指等,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与孩子交流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颐指气使,而要温情平等相待。
人的生存离不开各种必需的物质营养成分。而人的健康成长,同样离不开精神营养成分,这便是来自社会、人际、家庭的温暖,尤其是父母、老师等营造的无形“精神营养素”。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与物质营养素同样重要的作用。
如果孩子得不到或很少得到以上的精神“营养素”,长期处于孤寂、恐惧、自卑、焦虑、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所以说,心理保健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良药”,注重心理保健的家长才是孩子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