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志愿——皇上

分类: 自我成长 |
成长故事——
我继承了父亲刚直不阿的性格,也续承了母亲的善良慈悲,他们合力塑造了我,给予我一个别样的生命和灵魂,这才有了《没有什么不可以》后面所要讲述的别样人生……
东子的少年时代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有着自己的梦想,憧憬着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我的第一个梦想和现在幼儿园孩子的想法比较一致——当老师。最初的想法和高尚沾不上边,那时也不懂什么“人类灵魂工程师”“光辉的事业”之类的说法,是很单纯的甚至有些自私的想法,主要是看着老师管学生很神气。因为我是个调皮的孩子,经常被老师责打,所以就想长大了也当老师,不仅可以脱离被斥骂的苦海,还可以去训斥、管教他人。
当然,后来思绪成熟,这个想法也随之改变了。但是很多年后,我还真的当了老师,不是管小孩子的老师,而是“管”大孩子和大人的老师。这些年里,无论是在大学教书,还是给成人班授课,我都感觉当老师很幸福,也很有成就感。所以,今天我依然梦想哪天再次登上讲台,和那些年轻的面孔共同学习,互探未来。
那时的农村,文化生活很单调,除了和泥巴、木棍作伴,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有一天,我的一个远房舅舅(母亲的堂哥)从哈尔滨回到老家,为大家讲起了评书《瓦岗寨》和《水浒传》,我听得很着迷,简直废寝忘食。这个舅舅在老家待了一个月,我跟着听了30天。我还不断地模仿讲述,舅舅摸着我的脑袋对母亲说:“东子这孩子长大了可以学说评书。”当时,我特得意。舅舅走后,我还不时地给大家讲两段。
在边听边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崇拜书中的英雄豪杰。希望自己长大了也能够像他们一样,拉起队伍占个山头当山大王。一边练兵习武,一边垦荒种地。杀富济贫,除暴安良。后来,还想过也要去抢一个漂亮村姑做压寨夫人,把村姑的父母接到山上奉养。再后来,我甚至想过如果皇帝昏庸就推翻他,自己当皇上,善待我的子民。
这就是我的第二个梦想——当皇上!
而第三个梦想是与第二个梦想交叉来到的。
在当时的农村,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每每掎裳连袂,那就是魅力无比的露天电影。公社(乡)有一个电影放映队,每天晚上只要天不下雨,就会逐个大队放电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送戏下乡”。
全公社有16个大队(村),即便天天放映,每个大队也要半个月才能轮到一次。为了能够多看几次电影,我们这些淘气的男孩就追随放映队的脚步到邻村,而看的片子也都是刚刚放映过的,电影的内容大都是抗战打鬼子和内战打国民党。每次看后,少年东子都热血沸腾,期盼自己快快长大,好当兵到前线杀敌。
后来,这个梦想果真实现了,我穿上军装当了兵。可是,由于“鬼子”溃败归国,“国军”退踞台湾,所以鬼子和国民党是没得打了。作为军人,不能杀敌报国,感到很是遗憾。既然钢枪不能上膛,我所幸就握起了手中笔,一不留神就成了今日所谓的作家。
农村小少年东子,想当老师管别人,当山大王杀富济贫,当兵打鬼子。现在看来,这第二志愿只能是一个梦想了,而第一和第三志愿,虽然内容有变,但均已实现,总算聊以自慰。
青年时期当记者和作家的梦想后来也一一梦圆。应该说,东子是为数不多理想基本都可以实现的人,而且我所从事的工作,除却最初的务农和打工,都是我喜欢的。从这一点来讲,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感像暖流一样注入我的心田,使我一直充满激情地做着我喜欢做的事。
这就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中国农村少年的梦想,为了将梦想变为现实,东子执着而坚定地行走在路上……
东子感悟——
少年花季是个多梦时节。每个人年少时,都编织过美好的梦,这个梦也许有些自私,甚至很荒唐。比如,东子曾经的教师梦、山大王梦和皇帝梦。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本真的想法还是淳朴、善良的。自我保护和为民除害都是孩子意识里最纯真的想法。所以,我们要理解孩子的一些看似不切实际,甚至有些荒唐的梦想。
有梦想的人,才能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有梦想的人,才有前进的一份斗志;有梦想的人,才能对生活充满激情。梦想,让我们多了一份期待;梦想,支撑我们前行!但梦想也需要有一个渐进地演绎过程,从有一个初步设想到牢固树立理想,要经过尝试、体验、抉择、坚定等系列心路历程,并要付出无数的努力才可以梦想成真。东子的军人梦、记者梦、作家梦都是这样演变而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实现梦想没什么捷径可走,脚踏实地地一步步丈量,就会触摸到你的梦想。梦想的路上有你有我,谁能走到终点,那要看谁更坚定、更执着!